新华社武汉9月16日电(记者田中全)万里茶道,一条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国际商道,曾将武陵山腹地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的缕缕茶香送往远邦,但这里也因群山阻隔,长期“养在深闺人未识”。暮夏初秋,记者循着古茶道穿行五峰,走茶园,探交通,看文旅。这座鄂西山城,正凭借丰厚的资源禀赋,展现出焕然一新的发展气象。
初秋时节,清凉山风拂过武陵山腹地。记者沿山路绕行几弯,来到渔洋关镇曹家坪社区八组,高山下,一座土黄色的双孔石拱古桥静卧在汉阳河上,桥身长年经风雨侵蚀,尽显斑驳纹路。古桥另一侧,一条石板路从桥面顺势延伸,连接着恩施鹤峰和湖南石门,在山间蜿蜒伸展,隐入林木深处。
五峰县渔洋关镇曹家坪社区八组的汉阳桥。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汉阳桥曾是万里茶道五峰段的必经之桥。曾经一段岁月里,鄂西茶叶通过万里茶道五峰段,经汉阳桥在渔洋关集散、打包,运转至汉口,远销海外。依托这份“茶运红利”,渔洋关一度成为鄂西山区的商贸重镇。
五峰何以成为古茶道的重要茶源地?五峰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邹寿天介绍说,这里气候温和、雨水丰沛,高山云雾的独特环境,产出了口感甘醇、香气清冽的茶叶,赢得茶商的喜爱。
古道边,旧日马帮的铜铃声悄然淡去,如今,五峰靠着这份自然禀赋,把茶产业当作乡村振兴的“重头戏”,逐步构建起规模化、集约化、自动化的生产格局,让茶产业成为当地的农业支柱。
走进五峰汲明茶叶专业合作社生产车间,智能化生产线正有序运转,精准把控摊青、杀青、揉捻每一道工序。“现在日加工鲜叶6000公斤,茶叶品质比以前更稳定了。”合作社负责人梅元红说,今年合作社已生产干茶30余万斤,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
渔洋关镇曹家坪社区58岁的茶农方成记捧着卖茶账本,嘴角的笑意藏都藏不住。“以前在外打工,一年到头顾不上家,现在守着茶园就能挣钱。”他说,家里承包了24亩茶园,这几年收入稳步提升,“靠种茶致富,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据统计,2024年,五峰茶园种植总面积22万亩,茶叶产量超3万吨,综合产值达14亿元,茶农人均收入超过1.2万元。
宜来高速柴埠溪特大桥。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五峰茶叶香飘四海,不仅因其香醇卓越的品质,还得益于穿山越岭、四通八达的交通体系。
群峰连绵、深谷密布、泉溪交织,森林覆盖率超80%、平均海拔1100米的五峰县,因群山锁扼,经济发展一度步履维艰。
“以前出门哪有正经路,全是又窄又陡的山路。家里万一有个急事,想开车出去都难。”五峰镇石梁司村89岁的村民李少白说。
路,牵着民生,连着发展。近年来,五峰抓住乡村振兴战略机遇,打响一场场交通“突围战”。从建成第一条一级公路,到实现国道过境零突破,再到高速公路通车,一条条交通要道将五峰与外界紧密联系起来。县域内,农村公路串起乡镇村落,目前县内公路通车里程超6200公里,行政村通客运班车率达100%。
穿行山间,更多交通项目正在加速布局。站在汉阳桥上仰眺,可见宜来高速横跨山峦,正在推进建设;层峦叠嶂间,沿江高铁五峰段已进入动工阶段……放眼未来,一条条高规格的交通动脉建成后,五峰将构建起内畅外联、互联互通的现代化交通格局,深度融入到长江经济带发展大局。
陆先模正在为游客弹唱南曲。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依托便利交通,五峰文旅产业乘势而上。打造避暑胜地,建设云端民宿,开发宜红文化……无论是避暑纳凉,还是康养休闲,五峰越发成为人们心向往之的度假目的地。
打动游客的,不只是秀美的青山绿水,更有沉淀着乡土记忆的非遗文化。
在柴埠溪大峡谷,喀斯特地貌造就了绝壁石林的自然奇景。晨雾缭绕间,一座山体相连的“姊妹峰”若隐若现。游客正沉醉在此番山水诗意里,耳畔飘来非遗南曲《云上五峰》的婉转旋律,让眼前的佳景更添几分韵味。
“两旁悬挂一副对联,出的是,武陵余脉千幅画,对的是,万里茶道一句诗。”五峰59岁民间艺人陆先模身着土家传统服饰,指尖拨动琴弦,用乡音将曲词婉转唱出,引得不少人拍照打卡。
作为南曲传承人,陆先模一直致力于将南曲弹唱给更多人听。“南曲有着悠久的历史,融合了五峰人民的生活百态,藏着茶乡的记忆。”他说,文旅发展重在对传统优秀文化的挖掘和转化,以后还将把南曲唱进茶园、民宿,让五峰的文旅体验更有“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