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饮食风味差异就像是跨越了不同的国家。尽管很多地方有相似之处,但某些地区的特色美食差距可谓相当巨大。比如,福建厦门人吃沙茶面和土笋冻,而隔壁的漳州人则吃鸡仔胎(类似毛蛋,但更为早期)。这种近邻之间的差异已经足够惊人,更不用说跨越省份、气候和海拔的美食文化了。
其中,四川雅江县扎坝地区的臭猪肉,就让我充满了好奇。或许你也听说过,这道美食不仅臭名昭著,而且还充满了神秘色彩。被称为“陈猪肉”或“臭猪肉”,它是一道源自康巴藏区的传统发酵肉制品。与西班牙的火腿、湖南的臭豆腐以及徽州的臭鳜鱼有些相似,它们的共同点是:闻起来怪,但吃起来却异常美味。不过,四川臭猪肉的制作工艺是最复杂、最独特的。
四川臭猪肉的历史并非近年来才“新炒作”出来的,而是有着几百年的悠久历史。其起源与扎坝地区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冬季漫长、海拔较高、气候恶劣和物资匮乏等因素,都促使当地人开发出这种独特的肉类保存方式。这不仅是应对环境挑战的一种食物储存方法,逐渐也成了当地的传统饮食文化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扎坝人都有机会享用这道美食。因为整猪在任何时期都不是便宜货。臭猪肉不仅是食物,更是家庭的财富象征,能拥有越多、保存越久的臭猪肉,意味着家庭更为富裕。扎坝人甚至会将臭猪肉作为嫁妆赠送给女儿,从而体现其地位和尊贵。
在日常生活中,扎坝人一般不会轻易食用这道美食,而是把它作为待客之道。当有贵客来访时,热情的扎坝人会用臭猪肉来招待,此外,节日和祭祀时,它也被视为重要的供品。
制作四川臭猪肉的第一步是挑选材料。扎坝人通常会选择当地饲养的藏香猪,因为这种猪的肉质紧实,脂肪适中,非常适合作为原料。然后,宰杀猪只时与传统做法不同,扎坝人会用绳索勒紧猪的脖部让其窒息。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留血液,因为当地人认为这能提升肉的风味。
接下来,他们会将猪的内脏完全取出,这些内脏含有大量细菌和酶,是不利于制作的。内脏被取出后,猪体内会塞入青稞、麦子等谷物,然后缝合好,最后用灶灰封住猪的七窍,防止虫子侵入,并确保谷物不外漏。
随后,猪肉会被悬挂在房梁上,特别是要挂在灶台上方。从此,猪肉开始了漫长的熏制过程。每次做饭时,烟雾会慢慢地熏制猪肉,有些家庭甚至使用松枝和柏枝来增加烟熏的香气。整个熏制过程可能持续多年,甚至有些猪肉会熏制30年之久。
随着时间的推移,乳酸菌会主导发酵,防止腐败菌滋生。烟熏中的成分如木馏油等,也具有抗氧化作用,进一步延长了保质期。经过几年的熏制,猪肉会形成独特的风味。最后,经过多年的时间,肉块被取下来,仍能保持原始的风味。
有些博主展示了长达73年的四川臭猪肉,甚至表示这种肉仍然可以食用,这几乎成了文物般的存在。尽管70年是极端的案例,但50年以上的臭猪肉却不少见。
虽然我自己没有品尝过,但通过收集一些视频和评论,可以了解到这道美食的吃法。最具代表性的吃法是将它切片生吃,搭配青稞酒或酥油茶。据说这能平衡其浓烈的气味。生吃时,臭猪肉的味道常被描述为氨水味、腐乳味或者干酪味,可能让第一次尝试的人犹豫不决。不过,吃起来的体验并没有想象中的恐怖,而是像火腿一样,味道层次丰富,咸鲜、烟熏香和微酸的口感交织在一起,回味则是浓厚的猪肉味。
如果用来炒菜或煮汤,四川臭猪肉的味道更为浓烈,带点酸,口感紧实且有嚼劲,类似火腿但更硬一些。尽管如此,这道美食的文化却面临着挑战。现代社会注重健康,很多人担心它可能携带寄生虫或有害菌,这无疑限制了它的传播。再者,年轻一代对臭猪肉的接受度较低,传统工艺面临失传的风险。
尽管如此,四川臭猪肉近年来因媒体和网红的推崇而成为“猎奇美食”,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尝鲜。然而,要实现大规模的商业化仍然非常困难。
无论如何,这道美食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域情感。希望未来更多人能够珍惜和传承这些传统,让它们继续在美食的舞台上发光发热,成为一部分值得纪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