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读者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川普政府已将国防部长改称为战争部长,美国大使馆的官方账号也采用了这个称呼,但为何《环球时报》等中国媒体仍坚持使用国防部长这个说法呢?
其实类似的情况之前也出现过。去年拜登政府的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访华时,中美双方对他的职务称呼就存在差异:美方称其为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而中方则使用国家安全顾问这个更常见的简称。有人误以为中方使用助理这个称呼是在刻意贬低,实际上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才是沙利文的正式职务名称。
不过,国防部与战争部的名称问题要复杂得多。根据美国法律,国防部这个名称是由国会立法确定的。这意味着,在没有国会通过新法律的情况下,仅凭总统的行政命令是无法正式更改这个法定名称的。
虽然川普曾公开质疑是否需要国会批准才能改名,但当他真正签署相关行政命令时,还是不得不承认国会在这一事务上的最终决定权。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既然承认国会的权威,为何还要签署改名命令?为何美国驻华大使馆又确实在使用战争部长这个称呼?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仔细研究川普在9月5日签署的那份名为《重建美国战争部》的行政命令。这份文件相当冗长,但核心内容可以归纳为几个要点:
首先,命令开篇回顾了战争部的历史渊源,提到这个名称可以追溯到1789年华盛顿总统时期,并列举了美国在战争部时期取得的多场重要军事胜利。文件认为战争部这个名称更能体现以实力求和平的理念,比国防部更具进攻性。
最关键的是命令第二节(a)款的规定:授权国防部将战争部作为非正式的二级名称使用,适用于行政系统内部的官方通讯、公共宣传和仪式场合等非法律性文件。这就像一个人可以有正式姓名,也可以有小名一样。
命令第2节(d)款还特别说明:行政部门并非在所有场合都必须使用战争部这个名称,特别是在可能引起法律、法规或国际义务混淆的情况下需要避免使用。
此外,命令还要求国防部长与国家安全顾问在60天内提交一份关于如何将国防部永久更名为战争部的建议报告,包括需要修改的法律条款。
综上所述,国防部就像身份证上的正式姓名,而战争部则相当于小名或昵称。这个小名主要在行政系统内部使用,而在涉及立法、司法及国际事务等正式场合,仍然必须使用国防部这个法定名称。
美国大使馆作为行政机构,其公众号内容属于公共交流范畴,因此按照行政命令要求使用战争部长这个称呼。而其他国家媒体和国际组织出于外交惯例和正式性考虑,继续使用国防部长这个法定名称也是合情合理的。毕竟在现行法律框架下,国防部仍然是五角大楼的官方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