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商业评论 (ID:shangyepinglun),作者:商评君
“企业AI,要有‘体’的思维,也要找到‘击破点’。”
好文4698字|10分钟阅读
“人不做初稿,AI不做终稿。AI的本质不是替代,而是升级;对于人的价值创造——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2022年11月,ChatGPT的横空出世,将AI从一个技术概念迅速推至企业界的风口浪尖。尤其是2023年初以来,随着DeepSeek等通用大模型的普及,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进日常办公场景。然而,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是:尽管AI工具的使用越来越广泛,许多企业管理者却陷入更深的焦虑——AI到底如何与我的业务深度结合?它是一场真正的变革,还是又一波短暂的技术浪潮?
我们发现,一般企业中,AI的应用多数仍停留在“点状工具”层面:拟文案、整理会议纪要、借AI生成周报……这些动作看似提升了效率,却未能触及企业经营的核心。真正的认知GAP在于对AI效率的认知,并不只是简单的人力手工替代,而是真正的数据资源的打通、链接、挖掘,推动资源更为合理的分配而产生的效能提升。也因为这样的认知偏差,企业缺乏从“整体”视角理解AI的能力,陷入“见树不见林”的转型困境。
董本洪(Chris Tung),前阿里巴巴首席市场官,亲历并推动阿里大数据营销到全域营销(Uni Marketing)再到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全过程。作为业内最早提出“数据智能”(Data Intelligence)理念的实践者之一,他于今年七月推出的新书《AI管理学:人工智能重塑企业管理》(以下简称“AI管理学”),首次系统提出“智能升维体”框架(OI—DI—AI),明确指出:
大多数企业尚未意识到,没有OI(Organization Intelligence组织智能)和DI(Data Intelligence数据智能),就没有真正的AI(人工智能)。
在专访中,董本洪一再强调,AI不应被视为对人的替代,而应被看作组织与个人能力Upskill(技能升级)的契机。正如柯洁与AI对弈后反而激发新思路,人与AI之间应是“背靠背”的协作关系。
他指出,当前企业AI应用最大的误区在于“跳过OI和DI,直接奔AI而去”。真正的企业AI化,必须建立在组织智能(OI)与数据智能(DI)的基础上,三者层层递进、缺一不可。
在这场对话中,董本洪不仅拆解了企业AI落地中的典型误区,也给出了从战略到执行的系统方法。在他看来,AI焦虑的背后,依然是认知差;破局的关键,是思维的升维。
如果我们仍仅从“效率提升”“成本削减”的层面理解AI,那就尚未真正理解这个时代。
AI带来的,其实是一场从人的价值到组织价值的全面升级。
视频访谈内容点击▼
文字访谈内容▼
商业评论:我们注意到,当前很多企业对AI的应用是零散的、点状的,缺乏系统思维。您在新书《AI管理学》中提出了“智能升维体”的概念框架,您是如何思考的?
董本洪:从2022年11月ChatGPT推出以来,全世界尤其是企业界开始特别关注AI。特别今年初以来,AI从一个被理解的概念变成人手都在用的普及工具。我有机会与第一代创业者交流,发现他们也会天天用AI,却也困惑如何将AI与企业整体运营策略有机融合。
对AI的认知和使用,多半停留在有点像是另一种形式的搜索引擎一样去找答案,做一些有意思的问答,或是进行一些脑力的刺激。但是,这和企业的运营是结合不起来,大家普遍感到迷惑,也在不断寻找答案。
同时我也发现,整个商业管理体系中,关于AI时代如何重新思考管理的命题仍处于空白状态。而企业真正AI化,恰恰需要通过管理来深入推动。这一空白恰恰是当前最迫切的需求。
我在阿里工作时,有幸参与了大数据营销的建设,也代表集团与很多500强企业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那时候我们已经在用算法、机器学习——虽然今天AI更强调人机协作,但本质是相通的。于是我把这些经验与思考写成了这本书,提出“AI管理学”这一框架,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商业评论:当前企业AI应用的情况如何,最大问题在哪?
董本洪:大多数企业管理者思考AI时,是从一个“点”开始的:一线员工用AI除了用ChatGPT、通义千问这些APP。它的角色是一个小帮手,一个小工具,而这是非常分散的应用模式。
你仔细思考根源,会发现这是一个管理问题:组织和AI之间有没有真正建立关系?就像当年我们推动大数据营销,案例容易做,但能否真正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卡点往往在于组织的适应性,背后就是管理者的决心。
最初推动数据,很容易动到人的奶酪,AI则更甚——它不止动数据,还会替代部分人的能力。当这些都重新改组的时候,在组织上很容易遇到很大阻力。如果你没想清楚AI如何与组织之间的交互,或想清楚了却没想好如何通过管理来推动,智能化就很难落地。
所以我提出了一个“智能升维体”的三层框架:
·最底层是OI(Organization Intelligence,组织智能)
·中间是DI(Data Intelligence,数据智能)
·最上层才是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
但是大多数企业跳过OI和DI,直接奔AI而去,这是目前最大的认知误区。
商业评论:在您提出的三层框架中,DI(数据智能)处于中间位置,承上启下。为什么您认为这一层如此关键?很多企业主认为数据是技术团队的事。
董本洪:DI是我这个框架中承上启下的一层,非常关键。很多企业主对于数据的价值理解有限。虽然大数据已经说了很多年,但大多数人仍只在营销领域有些感知——这也是为什么有些朋友问我:“你怎么不是写AI营销?”因为我觉得营销层面的数据应用已经被验证,反而成了思维瓶颈。
AI需要算力、算法和数据。数据就像食材,厨房厨具再好,食材不新鲜,再好的大厨也做不出东西。前一阵子大家说瓶颈是算力,都在抢芯片;现在又说瓶颈是算法……但不管怎样,数据绝对是关键一环。
数据的作用远不止于训练AI。正如我们谈到的私域,要想构建企业独有的核心能力,就必须用企业自己的数据来训练模型。因此,决定AI模型能力上限的关键,在于你用于训练它的原始数据的质量与数量。同时,模型上线后,还必须能够与实时变化的数据进行交互,才能持续发挥价值。
DI讲的不是公司有没有数据,而是公司有没有充分发挥数据价值的能力,所以是data的intelligence,是有没有实现数据智能化。因此要着重考虑data intelligence如何做起来。如果DI这一层做得好,它是真正推动公司智能化关键要素。
商业评论:如果您给一家企业的DI打分,怎样算及格?怎样算优秀?
董本洪:说实话,大部分企业连60分都达不到。60分的标准是:公司有非常清晰的数据策略。至少在研、产、供、销、服等主要价值链上,有明确的数据节点规划,从汲取、清洗、打标到存储,有完整的策略与能力体系。能有这个就已经60分了,这并不容易。而90分的企业则更进一步:能够充分掌握可产生明显业务价值的数据场景。数据整理好、存储好只是60分,真正难的是用起来。90分的企业很清楚在核心竞争力场景中已找到应用点,并能持续迭代优化。目前大多数企业的问题不是没有数据,而是不知道如何用数据产生价值。DI的本质,是业务价值的数据化与智能化表达。
商业评论:很多人担心AI会取代人,您怎样看这种焦虑?
董本洪:AI能处理所有基础性、重复性工作,甚至模仿你的经验,但最终的决策必须由人来做。很多人认为AI来临会威胁我们原本的工作岗位,或需要重新训练人的专业能力(Reskill)。但我认为不是重构,而是升级的过程(Upskill)。
就像柯洁与AI对弈后,反而激发出新的思路。AI不仅帮你提效,也帮与你合作的人提升能力,实现技能升级。
举个例子,一个公司中不是每个员工都是明星员工,但AI有强大的复制能力。理论上应将最佳员工的经验和能力训练成Agent模型,让更多人可成为明星员工。
这不是替代,而是能力的提升。将来,AI Agent甚至能模拟真人完成从规划、执行到检验的全流程,而不仅是单一动作的重复。到那时,团队中可能是“人+AI Agent”共同协作,组织形态也会变得更弹性、单元更小、更灵活。
商业评论:所以您认为AI更能帮助人实现人的价值,就是会出现更多“超级个体”?
董本洪:是的。真正懂得使用AI的公司,不仅是公司能力更强,员工也会变成超级员工。以前管理者要花大量时间把60分员工提升到80分,现在AI可以承担这部分工作,从而让管理者更专注于如何让80分的人挑战90分、100分。
甚至在高管层面,AI也能帮助捕捉直觉与经验。很多中小企业老板做策略靠的是直觉,直觉来自经验。经验被AI捕捉、建模后,可以更确保无遗漏、无疏失。
将人的经验转化为数据,并持续反馈给AI,就能让它不断进化。所以我认为,当整个公司都具备这种思路时,AI就不再是人的对立面,而是一种‘背靠背’的伙伴关系,是一种能力的升级。我们永远要看到人的核心价值。如果能实现这一点,企业的内核将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商业评论:您在书中致敬“管理探险家”,是否在鼓励企业主更勇敢地拥抱AI?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企业应该如何把握AI应用的时机?
董本洪:是的。我这本书的封面写了一句话:致所有的管理探险家和新一代的企业主。我认为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充满了机会,也充满了挑战。这个时候愿意推动变革的人,才有最大的机会。在整个管理界,我认为是有很多人想要在这个时代风口求新求变的,这样的人,我叫他“探险家”。
AI也只是一个变化契机,马云老师曾说过:“面对新事物,很多人看不见、看不懂、看不起、来不及。”
人最难从惯性中走出来,尤其是在过往中获得过既得利益的,反而变得更保守固化,而不愿采取积极的行动。
关于经济周期与AI应用的关系,我最近也常被问到。我听到很多企业主跟我说,现在这个经济环境生意难,数字化是不是要等一等。但我认为这是最好的机会,因为我的看法是在经济上行的周期,智能化的改变是能带给企业快速扩张的势能的。相当于说天兵天将来相助,团队的能力会扩大的很多。如果在下行的时候,企业若想真正做到降本提效,在发展上更要谋划好如何用AI智能来解决很多常规和运营的问题,企业更要主动拥抱AI。
常有人说,人被AI取代,实则是被能驾驭AI的人取代。企业亦然,谁能抢先一步并应用得当,谁就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因此,无论经济周期如何变幻,归根结底,竞争力才是硬道理。
商业评论:对于想要开始行动的企业,您有什么具体建议?
董本洪:我鼓励大家实践,可以先从专项小组做一些创新试点。再从全盘思考。只要有决心,就可以从最擅长的点突破。做,一定比不做学得更多。
当年数字化推行时也是如此——实践之后才有感觉。AI时代也一样。所以我要鼓励大家除了看这本书之外,就是一定去实践。不管是当年的数字化还是现在的智能化,我觉得是实践以后才有真知。
与董本洪老师的这场对话,令人不禁回想起十多年前电子商务初兴时的情景:同样是一片兴奋与茫然交织,同样是旧体系未能及时回应新变化,同样需要一批“探险者”率先探路。
董本洪老师提出的OI-DI-AI三层框架,为企业提供了一条从“点状应用”走向“智能升维体”的清晰路径。尤其是对于企业对数据真正的理解和应用,数据深度价值挖掘,直击大多数企业的痛点:数据与业务脱节、数据质量低下、数据策略缺失……
他的观点犀利而深刻:没有DI,就没有真正的AI;AI不是替代人,而是升级人;企业需要有体的思维,也需要找到真正的击破点。
正如董本洪老师所言: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充满了机会,也充满了挑战。这个时候愿意推动变革的人、创新的人才有最大的机会。
“拥抱变化”,致敬每一位探险者,创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