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的酒店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重构。
谁能想到,这座曾被投资人视作“靠天吃饭”的北方城市,2025年却在全国酒店市场价值指数榜单中一跃上升11位,成为涨幅最大的城市。过去的哈尔滨,是冬天靠冰雪经济“躺赢”,夏天则门可罗雀。但现在,情况变了。
旅游不再是季节限定,酒店也不再靠天吃饭。哈尔滨的文旅产业,正在摆脱“流量昙花一现”的魔咒,向“全年现象级”稳步迈进。
旅游“全年热”,酒店“全年赚”
哈尔滨手里可打的文旅牌太多了。除了冰雪,还有音乐、美食、俄式文化,红肠、糖饼、格瓦斯,都是游客心头好。更关键的是,这些资源正在从“点状爆火”走向“全域联动”。数据显示,2025年夏天的游客量,几乎追平了去年的冰雪旺季。
旅游热直接传导到酒店业。美团旅行数据显示,今年国庆假期,哈尔滨酒店预订量同比上涨66%,五星级酒店订单增长近七成。飞猪平台也显示,暑期酒店预订量同比涨幅超20%。酒店之家App的数据更直白:2025年暑期,哈尔滨平均入住率超过70%,中高端酒店达到80%。
哈尔滨不再是“冬天赚、夏天亏”的城市,而是全年都在赚钱。
供需博弈,酒店行业的AB面
但热度背后,也有冷思考。
一方面,哈尔滨酒店行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旺季稳定化”。过去三个月,中高端酒店入住率持续高于经济型酒店,年轻游客、亲子家庭、银发群体都在持续涌入,月收入过万的游客占比,从去年的39%提升到了46.6%。
另一方面,价格却回归了理性。2025年暑期,酒店平均房价比去年同期下降了约30元。这并不是游客少了,而是供给激增压低了价格。2025年以来,哈尔滨新注册酒店达到887家,2024年新增住宿服务企业同比增长200%。这波“供大于求”式扩张,让市场开始淘汰服务差、设施旧的酒店,也给中高端品牌留下了发展窗口。
但结构性问题仍在:全市5144家酒店中,经济型酒店占比超过90%。供需错配严重,中高端酒店仍然“一房难求”,而大量经济型酒店则面临竞争内卷。
高端品牌入局,文化特色成破局关键
这种结构失衡,也正吸引着品牌酒店加速布局哈尔滨。希尔顿、英迪格等国际品牌纷纷落地,会展中心、中央大街都成了新战场。数据显示,境外游客数量同比增长95.4%,日韩和东南亚游客成主力,他们更偏好高星酒店。五星级酒店RevPAR同比涨幅达33%。
与此同时,哈尔滨的酒店市场也暴露出另一个问题:同质化严重。新增酒店大多集中在南岗和道里区,产品结构雷同,缺乏文化识别度。
而这,恰恰是哈尔滨最该发力的地方。游客不只是想找个住处,他们更希望在酒店里“住进哈尔滨”。从俄式建筑风情到音乐、美食文化,哈尔滨有天然的“文化基因”,只是还没被酒店行业真正开发出来。
哈尔滨酒店业的故事,才刚刚开始。眼下的机会窗口,不是属于“谁先开店”,而是属于“谁能做出差异化”。真正能抓住城市文化、把产品做精的品牌,才有可能在这场热潮中活下来、赚到钱、走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