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非高原的心脏地带,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被誉为“非洲伊甸园”。这里沉睡着约360万年前的古人类足迹,栖息着无数珍稀野生动物,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名录的全球瑰宝。
然而三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张“黄牌”打破了这里的宁静——遗迹保护设施不完善、地质公园辨识度不足、科普展示滞后,若无法按期整改,这座世界级遗产将面临摘牌风险。关键时刻,中国伸出了援手。2023年,中铁二十五局西北分公司的海外建设者从西安出发,远赴重洋。他们化身自然卫士,用一年半的时间在6000平方公里的原始保护区内竖起281块指示牌和解说牌,建成一座1200平方米的地质公园博物馆、一处古人类遗迹保护设施,让“非洲伊甸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项目建设者
6000平方公里上的“拓荒者”
“这不仅是工程任务,更是守护世界遗产的政治使命。”援坦桑尼亚恩戈罗恩戈罗-伦盖地质公园项目,是我国首个地质公园类对外援助项目。中铁二十五局西北分公司承担基础设施建设硬核任务。
项目经理钟安兵主动请缨时未曾犹豫——此时距他结束上一段六年援外生涯还不足一年,家中还有7岁与12岁的女儿盼着父亲陪伴。“想去就去,家里有我。”妻子的一句话,成了他踏上征程的底气。
与钟安兵一同出发的,还有徐江博、武景辉等12名伙伴。没有类似援外地质公园类项目借鉴,即使团队成员多是身经百战的“老海外”,面对种种困难,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园区内没有一条铺装路,只有被车辆碾出的“搓衣板”土路,烈日下地表温度高达40℃,脚下的火山岩硌得人生疼。“从奥杜威到莱托利,从马雅拉到伦盖,我们用一个多月踏遍了6000平方公里土地。”工程部部长何吉兴打趣道,“这简直是在东非大地上开垦‘南泥湾’。”
“援建的博物馆要成为中坦文化的‘对话者’。”设计阶段,钟安兵反复与设计方沟通。博物馆主体外观设计灵感来自地质公园内的伦盖火山,而内庭和内廊的设计则借鉴北京天坛祈年殿和福建土楼,同时融入非洲部落传统纹样作为装饰元素,实现了中非文化的有机融合。整体建筑呈现出“小而美、小而精”的独特气质。
援坦桑尼亚地质公园项目航拍图
把“绊脚石”磨成“铺路石”
科考路线、莱托利古人类遗迹保护设施、地质博物馆……分散的工点、漫长的距离,再加上物资匮乏、人力短缺等困境,让项目进度一度受阻。“雨季一来,土路泥泞得能陷住车轮,材料运不进去,工人也没法施工。”技术员王利阳回忆道,那段时间他每天扛着测量仪在泥里跋涉,鞋底磨穿了两双。
“办法总比困难多。”项目团队掀起了“攻坚战”。针对工期紧、工点散的问题,何吉兴、王利阳等技术员牵头组建架子队,带着当地工人驻扎现场,每十天集中返程沟通进度,既避开了雨季通勤难题,又节省了管理成本;物资负责人高志理算准了“经济账”,对比国内、当地、第三国采购成本,制定“集装、发运、清关”一体化方案,把海运时间压缩了近三分之一;王利阳则凭着踏勘时的记忆,优化出各工点最优路线,还将标识系统基础集中预制后吊装,施工效率一下提高了40%。
成本预警的“红灯”也曾亮起。钟安兵组织工程、计合、物资部门开“诸葛亮会”,最终拿出“设计优化+属地用工”的方案。项目部外聘5名有经验的中国劳务工人以及120名当地工人施工,1:24的中外用工比大幅降低了劳务成本。
好消息接连传来:2024年10月,地质公园博物馆主体结构顺利封顶;12月,该地质公园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再评估,获授“绿牌”。
技能与希望的双向奔赴
“中国朋友给了我新生活。”35岁的坦桑尼亚工人皮特因家境贫寒没钱盖房,连婚事也一拖再拖。看到项目招工公告时,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前来应聘,尽管没有一技之长,项目部还是给了他清表的工作。如今每月稳定的收入,让皮特的脸上多了笑容,也找到了生活的新奔头,“我要一直干下去,把自家土坯房换成漂亮的水泥砖房。”
项目人员指导外籍员工使用测量仪器
项目人员正在进行莱托利古人类遗迹保护设施施工
在项目上,像皮特这样实现人生蜕变的坦方员工还有很多,戈德温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位最早加入项目的搬运工,总是在完成本职工作后默默清理场地。武景辉看在眼里,主动教他使用切割机、弯曲机,带着他打混凝土、刮腻子、绑扎钢筋……半年后,曾经沉默的搬运工不仅成了施工班组负责人,还能熟练操作多种机械设备,甚至站上职工夜校的讲台分享经验。“是师傅武景辉让我成为了身怀技艺的技术工人,是中国企业帮我实现了‘蜕变’。”荣获项目“劳务之星”的戈德温眼里满是光芒。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徐江博介绍,项目部通过“职工夜校+导师带徒+定岗培养”模式,把“本本教学”变成“实践课堂”。从项目进场至今,累计雇佣当地员工1000余名,他们和皮特、戈德温一样,在企业的悉心培养下快速成长,已成为企业融入当地、实现属地化发展的中坚力量。
“筑梦人”的家国情怀
情谊从来都是双向的。在建设者们心里,坦桑尼亚早已成了“第二故乡”,而家人则是最深的牵挂。
安全员刘帅,因常年在不同工点巡检,一年要换四五双鞋,每次和母亲视频,都要把晒黑的脸凑近镜头:“妈,我在这边挺好的,您放心。”张俊峰更是把青春献给了非洲,8年间他从只会说蹩脚英语的青涩小伙蜕变为能熟练和当地员工交流,熟悉中外标准的技术能手。
“在海外能看世界、交朋友,其实挺好。”“就是不好找对象呀!”晚饭后的巡检路上,年轻建设者闲聊时的一句调侃,引来笑声,也道出海外建设者常年坚守的付出与奉献。
每天扛着仪器在原生态土路上奔走的技术员王利阳,精打细算的财务员郝渊博、王红明,时常跑前跑后询价采购生活物资的后勤保障员卫凯民……他们以热忱与坚守,在遥远的土地上为援建事业默默耕耘、全力以赴。“错过的团圆饭不少,但看着亲手建的工程立起来,值了。”
“等项目移交了,我要带着妻儿来看一看,给她们细细介绍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望着远方的乞力马扎罗山,钟安兵语气里满是期盼——他们用汗水浇灌的丝路之花,已在“非洲伊甸园”绽放出最美的光彩。
文/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文艳 图/受访单位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