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波兰突然宣布关闭与白俄罗斯的全部边境口岸,导致中欧班列主干线——马拉舍维奇口岸陷入停摆。
在此背景下,超过300列满载电子产品、汽车零部件、光伏组件等中国出口商品的列车被迫滞留白俄罗斯。
运输成本飙升逾15%,欧洲零售商库存告急,供应链剧烈震荡。
9月18日,波兰再次宣布“无限期暂停”中欧班列的过境运输。
这说明,波兰在此次停摆事件中,不仅没有深入地反思,反而走向了极端的一面。
要知道,中欧班列作为东大与欧洲最便捷和最省成本的运输线,十来年为中欧的外贸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与此同时,作为中欧班列的中转枢纽,波兰也为此收取了不少中转费。
那么,波兰此次为何要关闭边境口岸呢?
这主要是9月9日的“无人机事件”。
9月9日晚,俄罗斯19架无人机闯入波兰领空,引发波兰方面高度紧张。
再加上俄罗斯与白俄罗斯决定在接壤波兰边境地区举行“西方-2025”联合军演,波兰高层认为演习的目标可能是针对“苏瓦乌基走廊”。
为此,也有出于报复的成分,波兰一意孤行地关闭了中欧班列。
中欧班列不仅是物流通道,更是经济纽带。2023年班列货运金额达567亿美元,2024年超过600亿美元。
那条线路运输时间只有海运的三分之一,成本仅为空运的五分之一,成为跨境电商和高附加值产品的首选物流通道。
波兰的关闭,直接打乱了原有的计划和安排,不仅体现在贸易方面,有学者分析称,其背后还有着明显的国家考量。
波兰外交官员甚至公开表示,将要求东大促使俄罗斯停止对欧盟成员国东部边境的“混合行动”。
波兰显然已经将中欧班列作为关系博弈的工具在使用。试图通过掐断经济命脉来换取我国在国际上的支持。
然而我们始终保持中立立场,不选边站队,不背负责任,更不会充当任何一方的代理人。
中方的目标很明确:维护中欧班列畅通,不仅是在保障波兰的利益,也在保障整个欧洲的利益。
与我国相比,最先着急的是欧盟。
9月20日,欧盟高层负责人在布鲁塞尔紧急表态称:
“我们注意到部分成员国(暗指波兰)的单边行动已引发连锁反应,欧盟正与中国就供应链稳定保持沟通,希望各方避免将贸易问题安全化。”
德国高层哈贝克更是公开“甩锅”波兰:“波兰的边境决定未与欧盟协商,如今却让全欧企业买单,这不是联盟应有的做法。”
还有波兰国内,也陷入了舆论之中。
波兰水果出口商协会领导科瓦尔赤克直言:“我们再不开放口岸,苹果就要烂在仓库里,农民会把选票投给另外的人!”
只因波兰是全球第二大苹果出口国,海外最大的市场就是我们,2024年对华出口额达4.7亿欧元。
中欧班列的关闭,直接损失到了波兰果农身上,这真叫“搬起石头砸了自己脚”。
反观我们的处理方式,要从容得多。我们一直以来深知,不能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由此,我们在使用中欧班列进行中欧贸易之际,一直保留着另外一条通道,“北欧北极航线”。
9月20日,我国外交部与交通运输部联合宣布:启动北极航道常态化商业试运行。
首艘万吨级货轮“天恩极地号”已从上海港出发,经白令海峡、俄罗斯北极沿岸,进入挪威海,再直达欧洲。
虽然北极航线比中欧班列运输成本要高出不少,但比走苏伊士运河航线缩短了12天,运费降低约20%。
更关键的是,我国作为北极理事会正式观察员国,已与俄罗斯、芬兰、挪威等国签署北极航运合作协议。
计划未来三年内投入30艘冰级货轮,形成“冰上丝绸之路”月班航线。
那意味着——波兰不再是中欧物流的“唯一门户”。
正因如此,我国声明一经发布,欧盟内部瞬间炸开了锅。
德国工业联合会(BDI)紧急致函欧盟委员会,警告若北极航道成熟,德国汽车、机械、化工三大支柱产业将因中欧班列长期受阻而被迫“北上”。
波兰枢纽地位将被边缘化,欧盟“东大门”战略价值大幅缩水。
不过这还没完,我国除了有应对的“北极航线”,还有一招大招,那就是对稀土出口许可证申请进行了延迟处理。
外媒9月19日报道,中国欧盟商会披露,大量稀土出口许可证申请出现延迟。
要知道,稀土是高端元器件、新能源、风电、芯片等制造的基本元素,没有了稀土,很多欧洲的高科行业将面临停产。
数据显示,当前我国掌握着全球70%以上的稀土供应,我国要是压缩了这方面的出口限制,包括欧洲在内的全世界都会为之一震。
据悉,当前欧洲部分企业已经因为原料短缺而被迫停产了。
英美合资企业Arise News表示,尽管北京和布鲁塞尔之间在7月份达成了旨在加快关键原材料出口许可证的协议。
但现在突然发生了这档子事,中国已经延迟对欧洲的稀土供应,欧盟公司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损失和延误,而且随时可能停产!
对于此,只能说波兰的这波操作,不仅损害了自己的利益,还坑了队友。
读者们,关于“波兰暂停中欧班列的背后”,大家有何看法?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