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崔桂忠
周末与家人一同走进万达影院时,我原以为这只是一次寻常的观影。然而当《731》的片尾字幕缓缓升起,灯光渐亮,我才察觉整个影厅陷入了一种异样的寂静:前排的白发老者双手交叠抵在膝头,身旁的年轻情侣忘了彼此牵手,后排学生模样的女孩正悄悄拭去眼角的泪水——无人起身,无人交谈,连呼吸似乎都被这片沉重凝滞的空气放缓。这种“不愿离去”,并非来自电影余韵的沉醉,而是历史穿透银幕,与每一位观众的灵魂进行无声对话的重量。
这停留,是一次历史真相刺破时空的“认知震颤”。教科书上关于“731部队细菌实验”的冰冷文字,曾经只是遥远而模糊的符号;但当银幕上那些被称作“马路大”的无辜百姓在解剖台上颤抖,当装满细菌的玻璃容器折射出森然寒光,那些遇难数字背后,是一个个曾经鲜活的生命。哈尔滨首映礼上,一位亲历者后代哽咽道:“爷爷总说当年很疼,今天,我终于在电影里看见了。”正是这种“看见”,让历史从泛黄的纸页中走出,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往事”,而是深深烙印于民族记忆中的“集体创伤”。观众不愿离场,既是在向无数无名受害者默哀,也是在无声宣告:这段历史,我们从未忘记,也绝不能忘记。
这停留,是一次对抗历史虚无主义的“集体宣誓”。直至今日,仍有一部分日本右翼势力试图否认731部队的罪行,声称“实验系虚构”“罪行被夸大”。而电影《731》以近乎考古的严谨,复原了“四方楼”的每一处构造,重现了士兵制服的每一处细节,甚至援引了加害者的亲口证言。当这些铁证在银幕上一一呈现,观众的沉默本身就成了一种力量——这是对“历史可被篡改”论调的有力回击,更是“绝不原谅反人类罪行”的集体共识。正如影院海报上所写:“以影像为证,告慰逝者,警醒世人”。这份停留,是一个民族以行动守护记忆,拒绝让真相湮没于时间洪流。
这停留,是一次超越国界的“文明共鸣”。《731》在全球多地上映时,有美国观众坦言“沉重到无以言表”,澳大利亚观众面对镜头直言“否认历史者不配得到宽恕”,更有日本网友在社交媒体呼吁“应在日本上映,直面历史,诚恳道歉”。这些回响证明,731部队的罪行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伤痛,更是对人类文明底线的践踏——以活人实验、以细菌为武器,这是对“人”的尊严最彻底的蔑视。观众久久不离席,正是在与全世界每一个有良知的人共鸣:和平不止是口号,更是对生命价值的共同捍卫,是对一切反人类罪行的共同谴责。
这停留,是一次面向未来的“责任叩问”。导演赵林山曾说,影片并未采用“符号化叙事”,而是聚焦于“战争中的普通人”:甘愿牺牲自己保护同胞的医生、良心发现暗中传递情报的士兵、在绝望中仍紧抱孩子的母亲……这些微小却坚韧的生命叙事,让观众看到中华民族在至暗时刻所展现的不屈尊严——不是被动受难,而是顽强抗争。当现代中国屹立于民族复兴的重要关口,观众的不愿离去,变成了一种对自身的审视:我们该如何传承前辈的精神?唯有以科技自强守护国家安全,以发展实力捍卫和平,才能告慰那些牺牲者:你们的坚守,没有被辜负。
尤其在9月18日这个特殊的日子,许多影院将首场安排在九时十八分,“警钟长鸣”四个大字在银幕上格外醒目;上海有影院全天仅排映《731》,有观众表示“这不只是一场电影,更是一节历史课”;全国超过七成的排片占比,让更多人有机会走进影院——这些举措已远超商业放映的范畴,成为一场全民参与的历史纪念仪式。而观众自发的静默停留,恰是这仪式中最动人的环节:没有致辞,没有流程,只有无数颗心在灯光亮起之后,依然与历史共振,与责任同行。
有人说电影是造梦的艺术,但《731》制造的并非梦境,而是一面“记忆的镜鉴”。它照见过去的苦难,也映出当下的使命,更照亮未来的征途。观众之所以久久不愿离去,是因为在这场光影之旅中,他们读懂了: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避免悲剧重演;守护真相不是为了撕裂伤口,而是为了真正的愈合;承担责任不是为了停留过去,而是为了共同走向更有光明的未来。
当最后一位观众缓缓起身离去,他们带走的不仅是一部电影的观后感,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责任。愿我们都能带着这份责任,在民族复兴之路上步履坚定——让历史的警钟长鸣不息,让和平的阳光永远照耀这片我们深爱的土地。
☆作者简介:崔桂忠,曾任某部队政治委员,海军上校军衔。现任大连市旅顺口区委办公室一级调研员。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