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枪上花,作者:枪上花,原文标题:《品牌空心化》,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做品牌就是智商税,精明的老板喜欢这么说。
但根据我的观察,说做品牌没用的,要么自己就享受着别人做品牌的红利,抄袭、平替创意创新,要么就是一些体量不大的初创公司。
对初创公司来说,不是做品牌没用,是效率没那么高,有限的钱需要花得立马见效,等不到后天。
大公司不会说做品牌没用,因为当你到了一定业务体量,市场不会容许你有短板,对手不会允许你只摘最容易的果实。你不想做也得做,还要做得比别人好。
一个真正在参与激烈竞争的大公司,或者未来想做大的公司,一定是研发、供应、渠道、产品、推广、品牌、管理样样“要强”,没有不做品牌一说。
当然,精明的老板,通常不会放弃品牌的表面功夫,也有logo,也有联名,也有背书,也有卖点,但是凑近了一看,你会发现,这些品牌集体“空心化”。
背书是找中介刚买的,卖点是照着对手详情页抄的,产品是代工厂生产的,模特和用户图都是AI刚画的,“第一”和“领先”是有三个定语的。
嘴上说学Lululemon,其实自己的核心用户也没怎么见过,天天研究耐克,其实研发全是代工厂提案。
今天很多品牌看起来都变成了早年“微商”,他们和微商一样只改了“签名、头像、朋友圈”背景三件套,那些真正让人成为名媛、成为企业家的事情,一点没有干。
就像一个人有很多身份标签,但是一查资料过去30年没有一点生活痕迹,让人觉得完全不真实。
很早之前看过一个成龙的采访,他说功夫片一定要真打,一定要去做最难,最危险的动作,找最稀缺的建筑和场景,甚至还要修炼文戏和演技,因为只有这样,普通的功夫片才有壁垒,你的片才比别人的好看。
抛开时代和运气,可能也回答了为什么他是当之无愧的华语功夫片第一。
营销概念通胀到今天,很多企业也都在说自己是第一,但是深挖下去,其实只是某个时期签了一个明星,带了一点短期销量数据;
说米其林星厨研发、奥运冠军推荐,其实冠军和厨师也只来了一天,甚至只是远程合作授权。说做了几千几万次研发实验,其实只是用的豪车过期的版权。
为什么对手总是能轻易模仿你?因为你的东西本来得来也就很轻易。
为什么品牌部总是那么缺传播素材?因为本来也没真做过什么东西。
苹果不会传播自己是第一,耐克也不会传播自己第一,但是没有人怀疑他们在行业的领导者地位,因为他们总在挑战最困难的行业问题,做震撼人心的产品。
每当他们谈论愿景,我们都知道他们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真实,让这一切天然有大量的细节。
当一个运动品牌真的出现在赛场上,一起感受汗水和摩擦,一起经受比赛考验,共同面对困难和挑战,你的符号,你的质感,才有可能真的和伟大绑定。
某天运动员站在领奖台上,不用你编造用户故事,每个在短视频里看到她的人,都会和你一起感动,把他们的情绪记忆和你关联起来。
人们不需要标签,人们需要真实,真实里有你们的故事,故事里天然藏着建立起连接的感受和细节。
如果今天你家门口的小馆子隔壁,来了一个网红餐饮,号称自己是更受本地人推荐的品牌,相信你一定会嗤之以鼻。
因为它刚来,做你们当地特色菜,用的配料根本不正宗;因为它刚来,店里也没有你毕业的时候聚餐的青春记忆,更没有无数次在这里排队和老板聊天的真实细节,本地人没有真的推荐。
为什么线下店品牌认知天然比电商好,除了公众曝光,更重要的是,线下有真实的服务场景,真实的用户体验,用户能感受到你的味道、温度、触感、思考方式,对你有更强的情感记忆。
我非常理解一开始模仿套壳的必要性,理解夸大对传播的意义,理解“真去”做创新花钱的痛苦,但是当你赚到第一波钱以后呢?
流量越来越贵,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可能只是因为大家获得某种东西的成本都不高,因为难做的部分大家都当智商税不愿意去做。
当我们真的投入一些研发,真的去产地看一看,真的找个专家问一问,真的和用户喜欢的人待在一起,真的像第一名一样去思考,解决伟大的问题,建设品牌的焦虑大概会少很多。
我们每天心心念念的用户粘性,也许只是因为用户在你做的事里感受到了真诚,具体的人,人类的勇气和执着。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枪上花,作者:枪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