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的“金种子”,如何长成参天大树
省政协聚焦完善“北斗七星式”转化体系监督建言
在湖北黄石锐科激光器智能制造基地,工作人员正在赶制各类激光器及核心器件。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任勇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许旷 通讯员 郑轩
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赋予湖北“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更好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重要使命。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我省大力实施科创引领战略、产业倍增战略,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力构建“北斗七星式”转化体系,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取得明显成效。全省技术交易合同成交额居全国第3位,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从37%提升到67%。
根据省委批准的2025年协商计划,9月26日,省政协在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召开“完善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转化体系”专项民主监督会,同时督办相关重点提案。会前,省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农工党湖北省委会、九三学社湖北省委会3个承办单位,组建调研组深入武汉、荆州、荆门调研座谈,赴陕西、山西学习考察,广泛发动省级各民主党派、委员、专家监督建言,形成建言材料37篇。
以改革创新激发转化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强调要“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从调研情况来看,我省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还未完全转化为经济发展‘最大增量’,‘北斗七星式’转化体系在资源高效配置、供需精准对接、政策协同发力等方面存在不足,距离打造‘全国成果转化优选地’还有一定差距。”省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主任胡功民作主题发言时介绍。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国际科技竞争复杂激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的关键举措。
胡功民建议,以改革创新激发转化活力,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全面推行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制度,建立符合科技成果特性的评估体系。重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让懂政府、懂企业的协会和第三方机构、人员深度参与全省创新工作。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分担机制,建立由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保险机构等共同参与的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池。
省政协委员、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曾军,代表省政协科学技术界作监督发言。
“近年来,湖北省深化科技创新体系改革,让科技创新成为湖北最大优势、金字招牌。但在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产业集聚上还有改善空间。一是‘研’‘用’向‘产’转化不畅,二是‘金’‘服’助‘产’力度不足,三是‘政’‘学’兴‘产’统筹不够。”曾军说。
如何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产业集聚?
曾军代表省政协科学技术界建议,促进“产研用”一体融合,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和新兴产业培育。促进“产金服”一体融合,健全同产业创新相适应的金融体制和服务平台,深化国资创投长周期考核和合规容错机制改革,从监管层面为国有资本“松绑”。促进“政产学”一体融合,激发企业科技人才创新活力,在我省有条件的国资科技企业探索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以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折算股份或者出资比例参与收益分成。
以产业需求引领转化方向
如何破解高校人才培养与成果转化瓶颈?省政协委员,湖北江城实验室主任、总工程师杨道虹认为,必须打破传统办学模式。
“高校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存在脱节,高校科研未能充分赋能产业发展。建议加快建设产教融合新型学院,推动产业方深度参与学科建设、师资建设、人才培养与科研合作,构建需求导向、深度融合的新机制。”杨道虹说。
杨道虹建议,创新办学模式,支持产业方深度参与学院建设。创新教学体系,培养贴近产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构建需求导向的学生成长体系。教学上,建立沉浸式、实战化、项目制教学模式,将前沿科研、真实工程问题和场景融入实践教学。科研上,鼓励研究生课题源自产业真问题,允许学生以工艺优化方案、概念验证成果等形式完成部分学分。实践上,支持学生进入产业方开展中长期实习。
“我省‘三链’融合存在堵点,人才流动机制不畅制约融合深度,区域创新布局不均衡。”省政协委员、武汉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罗亚波说。
罗亚波建议,建立学科与产业的战略对接机制,构建“产业需求图谱”驱动的学科设置机制,加强交叉学科建设,完善“双一流”建设评价导向,对学科专业与产业匹配度高的高校给予专项奖励。打造全链条成果转化生态,升级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功能,设立省级概念验证专项基金,对通过验证的项目给予产业化支持。创新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武大、华科等高校试点“双导师制”,促使理工科研究生50%以上课题来自企业实际需求,企业导师参与论文评审。
九三学社湖北省委会促创委副主任、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协会会长吴剑文指出,湖北作为科教大省,拥有丰富的高校资源和科研实力,但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产学研协同不畅、产业发展支撑弱等问题依然突出。
吴剑文代表九三学社湖北省委会建议,完善成果转化体系,引导高校服务产业需求。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推进“71020”高校学科体系建设,强化高校学科与产业对接;推动大科学装置向企业开放,提升平台市场化运营成效。优化人才布局与流动,实施“校企双聘”机制。打通高校成果转化通道,破解权责不清,补齐中试短板,壮大高校衍生企业。
以平台和服务优化畅通转化渠道
目前,我省成果转化路径虽然明确,但“概念验证”“中试”薄弱。
胡功民建议,补齐中试短板。聚焦我省优势产业领域,统筹布局建设一批区域性、行业性中试示范基地,提供概念验证、中试熟化、样品试制、技术认证、检验检测等全流程服务,推动现有概念验证及中试基地开放共享。支持龙头企业开放产业链资源,建设面向行业的中试共享平台。发挥大学科技园创新引擎作用,依托高校优势学科建设一批专业化概念验证与中试平台。
颠覆性技术作为一种另辟蹊径的革新,具有重塑人类生活、工业生产、商业消费模式的革命性意义。
去年6月,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与京津冀国创中心共建武汉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成为国家颠覆性技术创新网络中部唯一节点。截至目前,武汉中心已储备900多项具有颠覆性技术潜质的项目,累计向京津冀中心推荐100余项。
“建议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做法,以武汉中心为核心依托,进一步加大对颠覆性技术的投入支持力度,率先打造新质生产力中部‘策源’高地。”省政协委员、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李锡玲说。
李锡玲建议,进一步提升武汉中心核心节点地位,充分发挥湖北武汉的“源头”优势、产业优势与市场腹地优势,支持武汉中心统筹整合省内颠覆性技术创新资源,同时积极推动与中部地区各类创新平台和高端资源的互动交流,争取更多优质项目资源集聚湖北武汉。
“加大计划和专项支持力度,对尚处于萌芽和成长阶段的重大颠覆性成果、技术突破,采取有别于传统评估审核机制,不问贡献,直接给予支持。”李锡玲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聚焦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短板弱项,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推动金融体系更好适应新时代科技创新需求。
2025年,我省已吸引保险资金参与省内基金规模超300亿元,成为耐心资本重要来源。
省政协委员、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二级教授游士兵建议,强化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设立省级科技成果转化引导母基金,同时构建适配的交易结构与产品创新,推广“股债结合”模式,保险资金可优先采用“明股实债”等模式进入。建立省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与数字化平台,对入库项目进行初步筛选和分类,向保险资本端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