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是‘十四五’期间文化和旅游发展的一条主线,也是一大亮点。”在国务院新闻办9月29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和旅游部部长孙业礼表示,近些年来,我国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使“诗和远方”相得益彰、浑然一体。
孙业礼介绍,近些年,“非遗游”“博物馆游”“文物游”“考古游”持续升温,人们在旅途中除了看山、看水、看风景之外,更希望体验美、体验文化、体验风土人情。
国庆中秋长假将至,部分日常“一票难求”的博物馆增加了服务供给。陕西历史博物馆将于10月1日至8日增加门票数量并延长开放时间。10月1日至7日,南京博物院将每日开放时间延长4小时。据了解,2024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近15亿人次、再创历史新高。
“十四五”期间,270多个国家级、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对非遗及其依托的人文和自然环境进行整体性保护。“让我们不仅能看见山水,同时也能留住乡愁。”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卢映川说。与此同时,各地建设非遗工坊1.29万家,带动相关产业120万余人就业增收,“手艺养活一家人,非遗振兴一个村”。
文旅部门还持续推动非遗进景区、街区、社区,用非遗之光点亮群众文化生活。非遗消费潜力不断释放,很多非遗成为地方名片。游陕北看秧歌、到贵州听侗族大歌、去自贡赏灯会……“非遗+旅游”“非遗+时尚”的深度融合,让旅游生活既有烟火气,又有文化味。
孙业礼表示,文化和旅游相互交融,进一步放大了各自行业关联度高、涉及面广、带动性强的特点,让“文旅+百业”“百业+文旅”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促进城乡建设和发展方面,文化和旅游融入城市更新、美丽乡村建设,增强了城乡的审美韵味,营造了宜居、宜业、宜游的环境。孙业礼举例说,乡村游助力乡村振兴作用非常明显,形成了浙江余村、湖南十八洞村等经典案例,我国15个村入选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
此外,各地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将创意研学、生活美学、乡土美食融入其中,让乡村宜居宜业宜游,助力百姓致富增收。工业生产线、工业遗址有机转化为旅游产品,嵌入旅游线路,让游客见证工业历史、体验工业文化。
在促进消费方面,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不仅稳住了吃、住、行等消费的基本盘,同时充分发挥“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有力促进了制造业、农业、商贸、体育、交通等行业活力的释放,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创造新价值,同时有效促进了群众的就业和增收。
本报北京9月29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昶荣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9月30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