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位市民向新京报反映,小区居民家里出现了一种黑褐色相间的虫子,他们上网查询,觉得是毒隐翅虫。
对此,新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副教授史宏亮。他提醒大家,毒隐翅虫不会主动咬人,也并非它爬过的皮肤就会被灼伤,但需注意不要将其拍死,否则其体液流出后会灼伤皮肤。
毒隐翅虫在北京一直有,今年或因气候原因增多
刘先生家住朝阳区东坝某小区,他说,最近好几位邻居在业主群反映,在家里看到了同一种虫子,有的是在厨房厨具里发现的。家住通州区土桥附近的郭先生也表示,小区零星能看到这种虫子,但数量不多。
刘先生在朝阳区东坝附近小区车辆上发现毒隐翅虫。受访者供图
刘先生说,他在自媒体上看到,这种虫子叫隐翅虫,在北京已经大量出现,堪称“会飞的硫酸”,接触会出现皮肤溃烂。“这种虫子是突然出现在北京的吗?虽然我家里还没有,但想了解如何防范。”他说。
在某社交媒体上,记者看到,不少网友反映在家里看到了这种虫子,地点包括朝阳区常营、西城区百万庄、昌平区回龙观、东城区和平里等,家住海淀区、顺义区的网友也表示看到了这种虫子。大家反映看到一只的情况占大多数,偶有人表示看到了三只。
“这种就是隐翅虫,更确切地说是毒隐翅虫。”史宏亮看过刘先生和郭先生提供的照片后表示。他介绍,隐翅虫是甲虫中的一个科,全世界有接近6万种,它们的鞘翅短小,翅膀可以通过复杂的折叠而藏匿在鞘翅之下,爬行时翅膀不可见,故名隐翅虫。大多数种类的隐翅虫对人体无害,可以导致皮炎症状的毒隐翅虫属只占其中很小的部分,但是包括一些比较常见的物种。
记者注意到,每年5月-10月,南方部分城市的疾控中心就会提醒市民,遇到毒隐翅虫千万别拍。它们是近年来新出现在北京的吗?史宏亮介绍,毒隐翅虫在中国南方很常见,它们喜欢水边的环境,比如稻田、湿地公园,与人的生活关系非常紧密。
“毒隐翅虫在北京不算常见,但是一直有,并非近几年新出现的。我们这两年在做北京湿地昆虫调查,总是能见到它们,偶尔就会发现一两个,数量不多。”史宏亮说,今年北京气候较为特殊,整体降水偏多、温度偏高,且去年是明显的暖冬,所以今年很多昆虫的数量不太正常,毒隐翅虫的数量有可能因此稍有增多。
毒隐翅虫通常在水边的植物上捕食一些很小的昆虫,对作物或者环境来讲,它们既无害也无益,但由于会对人造成伤害,因此属于害虫。
毒隐翅虫不会主动攻击人,切勿将其直接拍死
经常在水边活动的毒隐翅虫,为什么会出现在居民家里?史宏亮说,很多甲虫都在夜晚活动,夜行性的毒隐翅虫有趋光性,会被居民家的灯光吸引,晚上它们飞到高空,看到有灯的地方就会依据其本能飞来,从而进入居民家中。
“不过可以放心的是,这种虫子绝对不会在家里长期生存,更不可能像蟑螂一样大量繁殖。” 史宏亮表示,毒隐翅虫进入居民家属于迷路,但它们又没法找到出口,这就是居民看到它们的原因。
另外,毒隐翅虫并不像蚊子、蜜蜂那样会主动攻击人,它的毒来自其自身的体液,“可以理解为它的血液会灼伤人的体表,严重的会使皮肤起疱疹。”史宏亮说,毒隐翅虫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是因为其爬到人的皮肤上后,有些人本能反应是将其拍死,导致其体液流出来后灼伤皮肤。“防止被灼伤的最好方案,就是对身体上出现的任何虫子都不要去打,而是将其抖落。”
在区分上,毒隐翅虫的前胸背板和腹部是红褐色,这是它的警戒色,提示天敌其有毒。它的长度约5毫米,比常见的蚊子稍大,所以家里做好门窗密封,在纱窗完好的情况下,毒隐翅虫一般不会进入家中。
一些社交平台上提到毒隐翅虫今年在北京“暴发”,史宏亮认为,这是夸大了情况。“在南方有些农区,我确实见过挺多毒隐翅虫,但是也没有达到暴发的程度。在北京,满屋出现大量毒隐翅虫,我觉得不太可能,可能是有的住户看到一两只。”
他再次提醒大家,看到毒隐翅虫不要恐慌,“即便夜里睡觉的时候它爬到身上也没事,但直接把它拍死会有问题。”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白爽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