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四点半,整个城市尚在睡梦中,73岁的韩福祥已经打着手电筒,踏上了通往方山的那条游步道。他的背包里分门别类地装着大小不一的榔头、磨得发亮的铁锹和不同规格的水泥抹子,这是他的“老伙计”,也是他守护这条山路的“手术器械”。
从2022年开始,这位黄岩东城街道柏树家园的普通门卫,用一双布满老茧的手,一寸寸修补着方山的游步道,被登山客们亲切地称为“山路郎中”。
“扫山路的人很多,但修山路这种事是需要付出劳力的,几乎没人做过。”韩福祥说着,用力夯实一块松动的石板。晨光微熹中,他佝偻的身影在山路上投下长长的影子,“别人不干就我来干。”这句朴实的话语背后,是近一千个日日夜夜的坚持。韩福祥每天四点半准时上山,从山脚往上一级级地修补,如今已经修了四百多米山路。
修补山路看似简单,实则困难重重,最难的是山路上人来人往,新修补的水泥不容易干,常常被人不小心踩踏。韩福祥想出了个土办法,在刚修补好的路段拉起一根绳子,摆上大石头和颜色鲜艳的塑料桶。有时,韩福祥还要在旁边守上半个小时,耐心地向过往的登山客解释。但意外总难避免,每当听到“哎呀”一声,他总是小跑着回来,一边安慰登山客,一边重新修补。“修补不好容易从石板缝隙漏出泥沙,反而影响大家爬山的安全。”他说得认真,仿佛在讲述一件极其精密的工作。
修补山路的材料都是韩福祥自己掏腰包买的,水泥、沙子、工具,每一样都是从他微薄的门卫工资中节省出来的。直到登山客注意到这位默默奉献的老人,亲切地喊他“老韩”,见到他搬重物时,他们都会主动帮忙,并自发集资六千元给他购买修补材料。这份善意让韩福祥深感责任重大:“山里的活是干不完的,但有了大家的支持,我更有干劲了。”
在修路的过程中,韩福祥渐渐发现需要修补的远不止石板路。他注意到沿途岩石上“晒鲞岩”“跟太阳比早哟”的字迹已经斑驳,便买来红漆,细心地将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摩崖石刻一一描新。看到功德碑上的字画模糊不清,他又自学描摹技术,让历史重焕光彩。那些容易挡住去路的树干和杂枝,也被他修剪得整整齐齐。
整理好最后一处修补痕迹后,清晨的阳光已洒满林间。韩福祥开始收拾他的“老伙计”,每件工具都被他擦拭得干干净净,水泥抹子的边角用砂纸打磨光滑,铁锹上的泥土被仔细刮净。没用完的水泥被他小心地装进密封桶,施工场地被打扫得一尘不染,连溅落在石阶上的水泥点都被他用小铲子仔细铲除。做完这一切,他才会直起腰,望着在晨光中清晰起来的石阶,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早起的登山者渐渐多起来,“老韩,辛苦了”的问候声此起彼伏,这种温暖的互动,已经成为方山一道特别的风景。
1958年的韩福祥本可安享晚年,却选择了另一种活法。“当门卫闲来无事,修补山路当作人生的新乐趣。”他说得轻描淡写,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份“闲来无事”的选择,需要多大的毅力和爱心。他的双手布满老茧和伤痕,指甲缝里总是留着洗不净的水泥渍,但这些在他眼中都是“勋章”。
在这个追求效率和速成的时代,韩福祥用最慢的方式,一锤一锹地践行着最快的抵达——直抵人心。他不需要豪言壮语,只是日复一日地用行动诠释着:最平凡的坚守,就是最不凡的善行。他用自己的方式,在方山上镌刻下一道长达400米的慈悲足迹。这条路,不仅通向山顶,更通向人心最柔软的地方。
来源:橘传媒、文明黄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