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1月,经过长达四个月的艰苦战斗,由宋时轮和邓华领导的八路军第四纵队以及高志远领导的冀东抗日联军最终从冀东撤回了平西。八路军进军冀东的计划因为遭遇重大挫折而告终。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中央在1938年11月25日决定组建“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并派萧克负责领导工作,成立军政委员会来统一指挥当地事务。
12月初,萧克从延安出发,带领一批从中央党校和抗大毕业的近百名干部,离开了120师,离开了与他并肩作战多年的贺龙和关向应等战友。
到了1939年1月,萧克一行抵达平西,并与宋时轮、邓华等人会合,开始着手组建新的冀热察挺进军,萧克被任命为挺进军的司令员兼军政委员会书记。军政委员会成员包括:萧克、马辉之、伍晋南、宋时轮和邓华。
新成立的冀热察挺进军直接隶属于八路军总部,并由晋察冀军区代管。该部队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120师下辖的宋时轮雁北支队,第二部分是晋察冀军区的邓华支队,第三部分是冀东抗日联军,这部分由高志远领导,主要是冀东地区暴动后撤至平西的地方部队。
其中,高志远领导的冀东抗日联军是一支实力强大的部队,但他并未被纳入冀热察挺进军的军政委员会,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根据萧克回忆录的记载,萧克到达平西后,从地下党员陈飞那里得知,高志远对八路军的领导心存不满,并打算带队脱离挺进军,甚至与日本人进行秘密谈判,并与北洋军阀吴佩孚接触,试图组建伪军。
高志远的部队成分复杂,而军事形势又非常紧张,如果他叛变,将会对挺进军和平西抗日根据地构成巨大威胁。最终,高志远被捕并被枪决,这一事件被称为“高志远事件”。
有趣的是,从后来的历史角度看,吴佩孚并未投降日军。当日本占领北平后,土肥原贤二亲自去见吴佩孚,许以高官厚禄,引诱他出山,但吴佩孚拒绝了,民间甚至流传着日本人毒死了吴佩孚的说法。
“高志远事件”发生时,冀热察挺进军刚刚成立,这对内部的团结造成了一定影响。宋时轮因不同意对高志远的处置方法,最终离开了挺进军,前往延安治病和学习。与此同时,萧克等人,特别是从冀东撤退到平西的同志们,一心想着要收复冀东。然而,这一想法并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38年,宋时轮和邓华带队进军冀东时,正值日军华北主力南下攻打徐州的时期。然而,日军在占领广州和武汉后,暂停了南进的步伐,将兵力转移到敌后,开始进攻八路军的根据地。中央敏锐地察觉到这一变化,并多次指示萧克等人不要过度集中力量进攻冀东,但他们未能及时调整战略,导致反应迟缓。萧克晚年在回忆录中坦言,他对此应承担主要责任。
直到1939年5月,萧克与聂荣臻、彭真等人共同研究形势后,才决定不将主力部队派往冀东,而仅派出20多名干部前往加强冀东的工作。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平西根据地逐渐稳定下来,兵力也达到5个团,总兵力达到12000人。萧克为了更好地发展根据地,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发展平北”的战略思想,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战术布局。
在这三块根据地中,平西是最为重要的。然而,平西地域狭小,山多田少,百姓贫困,粮食产量有限,后勤保障问题十分突出。为了减轻平西人民的负担,萧克甚至将老部队中的6个团调往冀西的北岳,并进行了大量的精兵简政工作。尽管如此,由于日伪军的反复“扫荡”,平西的发展仍然艰难。
冀东则是连接华北与东北的重要战略地带,尽管冀东暴动的失败使得抗日力量暂时撤离,但党和军队的基础仍然存在。宋时轮和邓华在撤离时,还留下一部分力量坚守当地。
进入抗战相持阶段后,日军将注意力转向后方,中央最终决定不再以主力进军冀东,尽管如此,大家一致认为必须坚持冀东的工作。为了加强冀东的领导力量,萧克派遣了大量干部和部队前往支援,到1939年年中,冀东的八路军部队发展到1000多人,与冀东抗日联军合并组成冀热察挺进军第13支队,由李运昌指挥。
李运昌带领的13支队在冀东取得了一些重要胜利,逐渐扩大了影响力。到1940年7月,13支队番号被取消,改为冀东军分区,由李运昌统一指挥。这时,冀东根据地的面积和人口大幅增长,部队甚至成功越过长城,打入南满地区,成为抗战期间最早打回东北的部队之一。
建国后,毛主席曾在与李运昌的谈话中高度评价他的贡献,称他为“冀东人民的抗日领袖”,并赞扬他成功建立了“无人区”里的抗日根据地。
在冀热察三块根据地中,冀东的发展最为显著。尽管平西与冀东之间的联系受到北平和天津的阻隔,但平北作为连接这两个地区的纽带,逐渐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开辟平北根据地并不容易,挺进军多次派兵前去进行游击战争,但收效甚微。到了1941年,平北的主力部队仅有2000多人,由段苏权少将负责军事指挥。
经过艰苦的努力,到1941年,平西、平北、冀东三地的抗日根据地逐渐形成了一个紧密的三位一体态势,彻底包围了北平。
冀热察挺进军之所以能取得这些成绩,萧克总结了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坚决执行中央的统战政策,尤其在团结地方武装和敌伪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二是坚持以游击战争为主的人民战争战略,在平原和山区都注重了战斗部署。
到1941年,鉴于冀热察三地的党政军组织都能够独立领导地区战争,中央决定撤销冀热察区党委和挺进军机构,将三地划入晋察冀军区,改为第11、12、13军分区。冀热察挺进军的历史任务至此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