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这篇文章之前,请点个“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作者定会不负众望,创作更多优质内容。
文 |昕昕
脱贫问题,许多人一提起就想到“给钱”。毕竟,贫困的根本问题似乎就是“没钱”。然而,事实却告诉我们,单纯依赖金钱援助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带来更大的困扰。
例如,国际社会曾向非洲提供了约1.2万亿美元的援助,但令人吃惊的是,非洲的贫困率不仅没有下降,反而从11%飙升至38%。而且,虽然援助金额增加了120倍,但收入差距却从五倍扩大到了13倍。这种局面堪称“反转的反转”。
回顾七十多年的扶贫历史,最经典的例子便是马歇尔计划。四年内,美国为西欧投入了130亿美元的援助,西欧的GDP增长了35%。这个成果让很多人开始相信,贫困的根本原因是“资本匮乏”,因此“给钱”成为了扶贫的核心方法。
理论上,非洲比战后欧洲拥有更多有利条件——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且年轻人口众多。因此,外界的援助资金应当能帮助非洲的经济飞速发展。于是,援助资金源源不断地涌向非洲:1960年代年均5亿美元,到了1990年代,这一数字翻至200亿美元,2010年更是达到了500亿美元!按理说,每个非洲人平均可以获得300美元的援助,远高于贫困线,这本应带来经济的腾飞。
然而,事实却是,援助资金的涌入并没有让非洲成功脱贫,反而成为了“噩梦加速器”。钱是“无私”的,但政府的运作并不一定能与民众的需求对接。当一个国家的收入来源主要依赖外援时,政府便不再需要对民众负责。例如,马拉维和乌干达,援助资金曾一度占到政府预算的40%,某些年份甚至达到60%。这意味着,政府不再关注提升国内税收或回应民众需求,而是将精力投入到写申请书、满足捐赠方要求上。
此外,外援资金的过多涌入,还可能“毁掉”市场。比如,加纳的纺织业,原本拥有完整的产业链,但外援的二手衣物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本土产业。到2010年,80%的纺织厂关门,原本的25万个就业岗位只剩下不到5万,产业链几乎断裂。这就像是你家旁边突然开了一家外卖店,生意爆棚,结果你自己的店铺生意越来越差,最后不得不关门。
与此同时,大量外币的流入还导致了本国货币汇率的升高,产生了“荷兰病”现象,非洲的出口产业失去竞争力,依靠出口推动经济发展的梦想也几乎破灭。
为什么全球援助的格局发生了大变化?美国的援助资金从500多亿美元骤降至130亿美元,国际开发署也关闭了,英国、法国等国的援助预算大幅缩水。这背后的原因很简单:一方面,70%的援助项目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另一方面,资金管理混乱成为常态。例如,海地地震后,援助资金不到10%到达了当地,乌干达的三分之一医疗物资也没能送到目标地区,这些问题让外界对援助的“成效”产生了严重质疑。
与之对比,中国则通过改革和市场开放,成功实现了大规模的减贫,成为全球的“反例”。如今,大家逐渐认识到,发展不仅仅是“给钱”,更重要的是要改善“制度”,构建可持续的市场和政府机制。
卢旺达便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它主动减少对外援助的依赖,把外援在政府预算中的比重从50%降低到25%,结果该国的GDP年均增长达到了7%。埃塞俄比亚则在接受外援的同时,努力发展制造业出口,避免成为“援助的奴隶”。
这1.2万亿美元的援助之所以失败,根本原因就在于——政府的责任感和市场的竞争力被破坏。简单来说,援助就像是给了你一台电脑,却没有教你怎么用,结果不仅让你丧失了工作能力,连电脑也坏掉了。
如今,全球开始认识到,脱贫的关键不在于“给钱”,而是在于恢复政府和市场的活力。只有当这些基础机制正常运作时,贫困地区才能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迎来经济繁荣与社会进步。
因此,单纯的资金援助并不是解决贫困问题的万能钥匙。真正的解决之道是恢复政府和民众之间的责任关系,让社会、经济的基础机制重新发挥作用,最终实现全面“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