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侯尚培
金秋双节,十月四号,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晨光初绽时,天际还残留着一抹淡淡的鱼肚白,微风裹挟着山野间特有的清新气息,掠过窗棂,似在轻声召唤。余久闻安顺双堡山京之地钟灵毓秀,藏山水之妙,蕴田园之趣,心向往之已久。此番恰逢佳节闲暇,遂约上徒弟,又邀其弟同行,三人收拾简单行囊,驱车向山京村进发,欲亲探这片秘境,品其自然之美,感其人文之韵。
车行半路,窗外景致已悄然变换。都市的高楼渐远,取而代之的是连绵起伏的丘陵与成片的林地。层林渐染秋意,漫山遍野晕开深浅不一的色彩——深绿的松柏依旧挺拔,墨绿的灌木间点缀着橙红的枫叶、金黄的银杏,偶有几株乌桕树,叶子红得似火,艳得若霞,仿佛大自然打翻了调色盘,肆意挥洒着秋日的绚烂。路旁的草丛间,野菊肆意绽放,黄的如碎金、白的似凝霜,星星点点缀在青草丛中,引得蜂蝶翩跹起舞。蜜蜂“嗡嗡”地穿梭花间,采集着最后的秋蜜;彩蝶扇动着斑斓的翅膀,时而停驻花瓣,时而盘旋升空,为这秋日旅途添了几分灵动生机。车内众人皆被此景吸引,纷纷放缓车速,目光追随着窗外的秋色,满心期待着山京村的真容。
及抵山京村,车子刚驶入村口,便觉此间气息不同凡俗。最先映入眼帘的,是村口那棵需三人合抱的古槐树,树干粗壮,沟壑纵横,饱经岁月沧桑,枝桠却依旧繁茂,绿叶间缀着零星的槐米,微风拂过,槐叶沙沙作响,似在诉说着村落的过往。细观村落格局,竟是罕见的辛山乙向——按古法风水之说,辛山乙向属金局,主富贵康宁,恰合“藏风聚气”之要义。村落左侧,龙滩小溪如一条碧绿的丝带,自远山深处蜿蜒而来,绕村而过,溪水澄澈,波光粼粼;右侧则是青峦叠嶂,山峰连绵起伏,如一道天然的屏障环抱村落,山巅云雾缭绕,若隐若现。这般“左水右山、金城水结”的佳境,未入山便已让人感受到天地间的灵韵,仿佛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自然的馈赠。
循村道缓行,脚下是青石板铺就的小路,石板被岁月打磨得光滑温润,缝隙间长着细小的青苔与杂草,踩上去“咯吱”作响,似在与行人互动。我们先往龙滩小溪而去,越靠近溪边,便越能清晰地听到“叮咚”的流水声,如天籁般悦耳。溪水源自远山深谷,穿林过石,一路奔涌而来,抵达村落时,水流渐缓,变得温顺柔和。溪水澄澈见底,水下的鹅卵石清晰可见,有青灰的、乳白的、浅褐的,形状各异,有的圆润光滑,有的棱角分明,偶尔还有几尾小鱼穿梭其间,鱼身银亮,游动时摆尾的姿态灵动可爱,引得人驻足观望。
秋日照临,阳光透过稀疏的树叶,洒在溪面上,折射出细碎的金光,若繁星落涧,随波摇曳。岸边芦苇丛生,芦苇秆挺拔修长,顶端的芦花经霜后泛出浅白,如蓬松的棉絮。风过处,苇絮轻飘,有的落在溪面上,随水流缓缓漂动;有的在空中盘旋,似白色的蝴蝶翩翩起舞,与水中游鱼相映成趣。溪道随山势曲折,自左向右环绕村落,如一条青龙温柔护宅,水流不急不缓,撞击着溪中的岩石,发出“叮咚、叮咚”的声响,似琴弦轻拨,又若老者低语,诉说着岁月的静好。
偶见几位村民浣衣于溪畔,她们坐在溪边的青石板上,身旁放着装满衣物的竹篮,手中握着木槌,“砰砰”地捶打着衣物,动作娴熟而有力。木槌起落间,泡沫顺着溪水漂走,洗衣妇们的笑声与水声相融,质朴的乡音入耳,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职场的烦扰,只余纯粹的安宁与惬意,让人顿消尘俗烦忧,心境也随之变得平和舒畅。我们走上前与她们闲谈,得知这龙滩小溪是村民们的“母亲河”,不仅滋养着村落的田地,更是村民们日常浣洗、取水的重要场所,世代相伴,早已成为村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沿溪而行,渐入山径。山路蜿蜒向上,两旁是茂密的树林,树木种类繁多,有松树、柏树、枫树、栎树等。两侧山峰相拥,峰峦虽不似名山大川那般巍峨险峻,直插云霄,却也透着几分清秀端庄,如温婉的女子静立一旁。山岩多呈赭黄,表面凹凸不平,间杂着苍松翠柏,松柏四季常青,为秋日的山林增添了一抹生机。秋日里,枫叶是山林的主角,红似火、艳若霞,有的整片叶子都红透了,如燃烧的火焰;有的则是边缘泛红,中间仍带着浅绿,色彩层次丰富,为青灰山石披上了一层锦绣。
行至山腰,我们停下脚步回望,村落全貌尽收眼底:白墙黛瓦的民居错落分布,有的是传统的四合院,有的是新式的两层小楼,屋顶上晾晒着金黄的玉米、火红的辣椒,色彩鲜艳,充满生活气息。青石板路纵横其间,将家家户户串联起来,路上偶尔有村民走过,或扛着农具,或提着菜篮,脚步从容。龙滩小溪如一条银带缠腰,将村落与外围的千亩良田巧妙分隔,又以水脉相连,溪水灌溉着田地,滋养着庄稼,构成一幅“山环水绕、藏风聚气”的天然画卷。同行的徒弟谙熟风水之说,指着眼前的景致说道:“此谓‘金城水结’,左有流水为青龙,右有山丘为白虎,前有案山为朝揖,后有靠山为依托,乃山水相得之吉地也,难怪此地民风淳朴,物产丰饶。”
再往前行,山路渐缓,忽然视野变得开阔起来,二层案山赫然出现在眼前。近案低矮平缓,高度不过数十米,山上草木丰茂,长满了野草与低矮的灌木,秋日里,野草泛着金黄,灌木则或红或黄,色彩斑斓;远案稍高,轮廓清晰,山顶较为平坦,覆盖着成片的树林,远远望去,如一道绿色的屏障。两案相叠,如阶梯递升,托举着前方的开阔天地,让人视野豁然开朗,心胸也随之舒展。
最奇者,案山之麓有双峰并立,山峰不算高大,却形状奇特,顶端尖锐,形似笔锋顿驻,直指苍穹,当地人谓之“双笔峰”。相传古时此地文风昌盛,曾出过几位文人墨客,有的考取功名,有的著书立说,而这双峰便是文脉兴旺之兆,守护着村落的书香气息。立于山巅望之,双笔峰下,千亩良田铺展如绿色的地毯,此时正值稻子成熟的季节,稻田已褪去翠绿,换上了金黄的盛装,稻浪翻滚,一片金黄,直连天际,仿佛与远处的青山融为一体。秋风拂过,稻穗轻摇,发出“沙沙”的声响,似在向游人诉说丰收的喜悦,又似在吟唱秋日的赞歌。
此时正值秋收时节,田畴间一派繁忙景象,处处洋溢着丰收的氛围。村民们分散在田间劳作,有的弯腰割稻,手中的镰刀快速挥舞,稻秆应声而断,整齐地铺在田间;有的挥镰打谷,将割下的稻穗放在打谷机旁,双手紧握稻秆,用力向打谷机的滚筒上摔打,金黄的谷粒便纷纷落入下方的谷仓中,“簌簌”作响。汗水浸湿了他们的衣衫,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滴入田间,可他们脸上却洋溢着满足的笑容,那笑容纯粹而真挚,充满了对丰收的期盼与喜悦。
现代化农机也在田间往来穿梭,拖拉机“突突”地行驶着,车斗里装满了饱满的稻穗,驶向村落旁的晒谷场;收割机则在稻田里轰鸣,一边收割稻子,一边脱粒,效率极高,大大减轻了村民的劳作负担。农机的轰鸣声与村民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奏响了秋日的丰收乐章,热闹而充满生机。田埂上,几个孩童追逐嬉戏,他们穿着鲜艳的衣裳,奔跑着、打闹着,清脆的笑声在田间回荡。偶尔他们会停下脚步,帮大人捡拾掉落的稻穗,小手笨拙地抓起稻穗,小心翼翼地放入大人的竹篮中,稚拙的模样惹得众人发笑,也为这繁忙的秋收增添了几分童趣。
远处的大路上,村民们将收割的稻谷摊开晾晒,金黄的谷粒铺满了路面,阳光照射下,耀眼夺目,似一条金色的长龙,蜿蜒在村落与田野之间。几位老人坐在路边的树荫下,手中拿着木耙,不时起身将稻谷耙匀,确保每一粒谷子都能充分晾晒。他们一边干活,一边闲谈,话题离不开今年的收成,言语间满是欣慰与自豪。我们走上前,老人热情地递给我们一把晒干的稻谷,让我们品尝,谷粒饱满,放入口中咀嚼,带着淡淡的米香,那是丰收的味道,也是土地的馈赠。
信步走回村落,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桂花香,让人不自觉地放慢脚步,深呼吸,沉醉在这芬芳之中。房前屋后的桂花树正竞相开放,树上挂满了细碎的黄花,密密麻麻,如金色的米粒缀满枝头。微风拂过,桂花瓣随风飘落,如撒金屑,有的落在青石板路上,为小路铺上一层金色的地毯;有的落在晾晒的衣物上,留下淡淡的香气;也有的落在闲谈的老人肩头,老人抬手轻轻拂去,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
农户家中,鸡鸭在庭院里悠闲踱步,母鸡领着一群雏鸡,雏鸡小巧玲珑,绒毛柔软,跟在母鸡身后,“叽叽喳喳”地叫着,啄食散落的谷粒;公鸡则昂首挺胸,不时发出“喔喔”的啼鸣,声音洪亮,划破村落的宁静,也宣告着秋日的美好。几位老人坐在院中的石凳上,手中捧着茶杯,茶杯里泡着自家炒制的绿茶,茶香与桂花香交织在一起,沁人心脾。他们闲谈着今年的收成,讨论着接下来的农事,眼神里满是欣慰与对未来的期盼。
偶有妇人从屋里端出刚蒸好的糯米糍粑,热气腾腾的糍粑裹着一层黄豆粉,散发着浓郁的糯米香与豆香。妇人笑着递与我们品尝,说道:“刚蒸好的,趁热吃,软和香甜。”我们接过糍粑,咬上一口,软糯香甜的滋味在口中化开,黄豆粉的香气萦绕舌尖,温暖的感觉从口中蔓延至全身,淳朴的热情让人暖意融融,仿佛置身于自家院落般亲切。
午后,阳光依旧温暖,我们沿另一条山道继续游山。这条山道相对僻静,两旁的树木更加茂密,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在地面上形成斑驳的光影,随微风晃动。途中经过一处观景台,观景台由木板搭建而成,周围设有木质栏杆,站在台上,视野极为开阔。登台远眺,层峦叠嶂尽收眼底,远处的山峰连绵起伏,如波涛般延伸至天际,山顶云雾缭绕,若隐若现,增添了几分缥缈之感。二层案山如天然画框,将双笔峰与千亩良田完美框入其中,构成一幅浑然天成的山水田园图,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近处,龙滩小溪如一条银链缠绕着村落,溪水泛着粼粼波光,与村落中的白墙黛瓦相映成趣;村落里炊烟袅袅,村民们开始准备晚餐,饭菜的香气偶尔随风飘来,勾起人的食欲;晒谷场上的金色谷粒在阳光下愈发耀眼,与房前屋后的桂树相映成趣,金黄的稻谷与淡黄的桂花,共同谱写着秋日的色彩篇章。机车的轰鸣声渐渐远去,只余山间的鸟鸣与溪水潺潺的声响,鸟鸣清脆悦耳,有麻雀的“啾啾”声,有画眉的“咕咕”声,还有不知名鸟儿的婉转啼鸣,与溪水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首天然的田园交响曲。
此时,夕阳西下,晚霞染红了天际,从最初的浅红渐变为深红,再到橘红、橙黄,色彩绚丽多变,仿佛天空被点燃了一般。山峰、田野、村落都被镀上一层温暖的橘红色,稻浪泛着金红的光泽,如流动的火焰;桂花的香气在暮色中愈发浓郁,深呼吸一口,满是甜香;村民们也陆续结束了一天的劳作,扛着农具,牵着牛羊,沿着田埂向家中走去,身影在夕阳下拉得很长,构成一幅温馨的归家图景。
归程之时,夜幕初垂。村落里亮起盏盏灯火,家家户户的窗户透出温暖的光,与天边的星子相映成趣,星星点点,格外温馨。田埂上的蛙鸣此起彼伏,“呱呱”的叫声清脆响亮,与村民家中传来的电视声、孩童的嬉笑声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幅热闹而温馨的乡村夜画卷。偶尔有晚归的村民骑着电动车经过,车灯划破夜色,留下一道短暂的光亮,随后又融入夜色之中。
回望山京村,辛山乙向的格局藏尽山水灵气,龙滩小溪的环绕滋养着一方沃土,双笔峰的矗立见证着文脉传承,而金秋时节的丰收景象、村民的淳朴笑脸,更让这片土地充满了生机与温情。这里没有城市的繁华与喧嚣,却有着最本真的自然之美与最淳朴的人文之趣,每一处景致、每一个瞬间,都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安宁。
此次游山,非为寻奇探险,却在寻常山水与田园间,领略到了最本真的自然之美与人文之趣。山京之美,美在山水相依的灵秀——青峦叠嶂为骨,龙滩小溪为脉,草木花卉为裳,构成一幅灵动的山水画卷;美在金城水结的玄妙——辛山乙向的格局,藏风聚气,滋养万物,孕育了这片土地的丰饶与安宁;更美在丰收时节的热闹——金黄的稻浪、繁忙的村民、欢闹的孩童,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美在村民生活的闲适——午后的闲谈、香甜的糍粑、夜晚的灯火,点点滴滴都透着生活的惬意与温馨。
它没有名山大川的喧嚣与拥挤,却以其独特的韵味,让人沉醉其间,流连忘返。归后忆之,那金黄的稻浪、芬芳的桂香、淳朴的笑容、悦耳的鸟鸣、潺潺的溪水,仍清晰如在眼前,仿佛伸手便能触摸到那份温暖与美好。心中满是对这片土地的眷恋与回味,若有机会,定当再次造访,重品山京村的秋韵与温情。
诗曰:
双节秋高访翠岑,辛山乙向蕴灵深。
龙溪绕郭环金带,笔峰当案竖青簪。
千畦稻熟翻金浪,满径桂香侵客襟。
田园丰乐民情暖,不负烟霞不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