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际局势真是混乱不堪,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美国的“战斧”导弹。这种导弹的射程超过两千公里,理论上可以从波兰打到俄罗斯的心脏地带,威力极为强大。然而,这个被称为“杀器”的导弹现在成了国际政治中的“烫手山芋”,各方都因为它而感到不安。
事情要从美国总统特朗普说起。最近他在“战斧”导弹的去向上似乎有些犹豫不决。时而他说已经“差不多决定”要把导弹提供给乌克兰,显得信心十足;时而又带着几分戏谑,问乌克兰“你们打算往哪里打?”这种玩弄言辞的态度,似乎让局势更加扑朔迷离。
俄罗斯方面,普京可没有客气。他直接表示,如果美国真的将导弹交给乌克兰,他就不再保持沉默。这话听起来很强硬,但普京随后又补充道,即使提供了导弹,也改变不了战场的结果。他的意思是,特朗普别以为一枚导弹就能左右战争的走向,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
其实,这场关于“战斧”导弹的争论,暴露了更深层的尴尬现实。两个月前,俄美首脑在阿拉斯加的会晤曾被国际社会寄予很高期望,一度被媒体称为“和平的曙光”。然而现在,俄罗斯外交部直言:“那次会谈根本没有任何成果!”原本的和平希望,就这样在各方的博弈中消失殆尽。
回顾今年八月中旬,普京和特朗普在阿拉斯加的会面一度成为焦点。特朗普当时满怀信心地宣称,会议达到了“满分”,甚至普京也破天荒地邀请他访问莫斯科。那时,白宫对外表示“持久和平迎来了契机”,全球的气氛也变得热烈起来。甚至连向来对俄罗斯强硬的欧洲国家,也开始松口,表示不再坚持“停火再谈判”的原则。整个国际社会一度沉浸在“和平终于来了”的乐观情绪中。
然而,这股热情没有维持多久。到了十月初,俄罗斯副外长里亚布科夫的话彻底泼灭了大家的幻想:“会谈的推动力已经消耗殆尽!”这番话可不是空口无凭,事情的确有迹可循。
特朗普先是抱怨“和平没有进展”,几天后又改口说“乌克兰能够夺回全境”,态度变化之快,令人咋舌。乌克兰方面,基辅政府始终不肯松口谈条件,表现得像是“要打就打,要谈免谈”的强硬姿态。俄罗斯方面也不满意,连续谴责乌克兰“根本不想停火”。
与此同时,欧洲的分歧更是显而易见。英法两国曾积极主张成立“志愿联盟”支持乌克兰,但意大利、希腊明确表示“不派兵”,匈牙利更是连会议都不参加。这一切让原本雄心勃勃的联盟还没形成就四分五裂,国际社会对欧洲的失望情绪愈发浓烈。最终,所谓的“和平愿景”也在这些争吵中变得越来越模糊。
俄罗斯批评欧洲“搅局”,这话并不冤枉。现在的欧洲,简直就是“一群人唱两台戏”,内部矛盾严重。英国和法国等国仍在高喊“战斗到底”,而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国家却坚决反对,连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提倡的“支持和平”,也鲜有人响应。各国的不同立场,使得欧洲在推动和平过程中,变成了一个拖后腿的“绊脚石”。
更荒唐的是关于资金的问题。美国副总统万斯竟然提出了一个“妙招”,建议欧洲国家购买美国的“战斧”导弹,再提供给乌克兰。美国在其中坐享其成,完全是精明的算盘。可如今,欧洲早已被战争拖得疲惫不堪,内部问题堆积如山,甚至连处置俄罗斯被冻结的资产都卡壳了。乌克兰加入欧盟的计划,也因为匈牙利的反对而遥遥无期。欧洲的这种“既想做好事又怕花钱”的心态,完全让其在推动和平方面沦为拖累。
不过,比乌克兰问题更让人担忧的,是俄美之间那场未见硝烟的核军备竞赛。普京最近放话,如果美国不愿意续签《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俄罗斯就不再奉陪。这个条约至关重要,涉及两国核弹头和运载工具的管理,一旦失效,全球的核安全将遭受重大威胁,后果不堪设想。
有意思的是,俄罗斯在导弹问题和核条约问题上分得很清楚。里亚布科夫明确表示,即使美国向乌克兰提供“战斧”导弹,也不会影响俄罗斯对核条约的立场。这背后,是俄罗斯的深思熟虑:既想警告美国“别玩火”,又不愿彻底封死谈判的大门。毕竟,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还在公开表示,普京随时欢迎特朗普来莫斯科。这说明,尽管两国关系紧张,但彼此之间的某种“默契”仍然存在。
总的来说,当前的国际局势令人迷茫:美国在“战斧”导弹问题上犹豫不决,欧洲内部争执不休,而俄罗斯虽然口不择言,却仍然留有谈判的余地。可以看出,即使导弹真的交到乌克兰手中,局势的升级也只是时间问题,想凭借这一枚导弹扭转战局,无异于空想。欧洲若继续内部分裂,最终只会成为美国的附庸。而俄美两国,即便剑拔弩张,恐怕也不会轻易废除核条约,那是人类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特朗普曾说过“不想让战争升级”,这或许才是他最真实的想法。毕竟,没人希望自己被一枚导弹拖入不可预知的深渊。而普京愿意等待特朗普的到访,也表明两国之间的某种“底线”还没有彻底破裂。但如果各方继续如此反复无常,这难得的和平机会,恐怕也会在不断的折腾中消失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