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报名
文丨中童传媒记者 原野
在前一期内容中(),被行业称为消化吸收明星成分的OPO,成为近年来配方奶粉的标配项。但婴幼儿的消化吸收是一个系统工程,当脂肪吸收问题得到针对性解决后,行业还需要关注的是另一个关键维度——宝宝肠道微生态的平衡和滋养。
研究显示,婴幼儿生命早期1000天是肠道菌群定植与增殖的关键窗口期,这一阶段的菌群状态,将对其肠道健康维护、免疫系统发育产生长达数十年的影响。因此,科学模拟母乳中的菌群结构,一直是奶粉企业在配方研发中的重要方向。当前市售配方奶粉中,超过50%的产品均添加了益生菌,各产品间的主要差异体现在益生菌添加量及具体菌种类型的选择上。
目前,在配方奶粉中,常见的益生菌主要有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Bb-12、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HN019、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Bi-07、短双歧杆菌M-16V等,以及发酵粘液乳杆菌CECT5716等。以下为记者对市场主流配方奶粉产品(3段)益生菌添加情况的梳理分析。
资料来源:产品包装标识信息(不完全统计,仅列代表产品)
图表呈现的信息可见,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Bb-12和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HN019是当前市售配方奶粉中最普遍添加的两种益生菌菌种,部分品牌通过将这两种菌种叠加添加于同一产品中,以此强化配方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此外,也有少部分品牌如优博剖蓓舒、纽贝兰朵、贝博儿等通过添加三种益生菌,进一步丰富产品配方功能,强化在市场中的差异化定位。
原来,婴配粉可应用菌株竟有这么多
实际上,除上述常见菌种外,国家相关部门已批准可在婴配食品中应用的益生菌菌株种类多达17种。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原卫生部)及相关部门发布的法规动态,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益生菌菌种名单经过多轮科学评估与扩容调整,截至2025年,共有17株通过严格安全性评价的益生菌菌株被正式纳入清单(其中部分菌株因微生物分类学研究进展而调整了命名)。以下为主要菌株的批准时间及菌株来源信息:
目前益生菌添加到奶粉中主要采用微胶囊包埋技术与真空冻干技术两种工艺。前者通过高分子材料包裹益生菌形成微米/纳米级保护层,助其抵御胃酸、胆汁侵蚀,精准定植肠道;后者则将益生菌脱水制成休眠粉末,遇水恢复活性,兼顾活性保存与生产便捷性。两种工艺能够有效保障益生菌在奶粉中的稳定性与功能性。
从应用现状看,基于菌株本身的稳定性表现(如耐胃酸胆汁能力、肠道定植效率)与商业化成熟度(长期科研验证、法规许可充分、市场接受度高),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Bb-12与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HN019成为当前配方奶粉中最广泛应用的益生菌菌株类型。记者认为,随着益生菌基础研究不断深入,越来越多具有特定健康益处的益生菌菌株将突破技术壁垒,实现规模化产业应用,推动配方奶粉领域益生菌应用的多元化发展。
研究证实,母乳中含有多种天然活性益生菌,主要包括双歧杆菌属(如短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婴儿亚种、乳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属(如唾液乳杆菌、格氏乳杆菌、罗伊氏乳杆菌)等,是支持生命早期肠道菌群调节和免疫发育等的重要功能成分。其中,短双歧杆菌M-16V是母乳中典型优势菌株,能有效促进婴儿肠道双歧杆菌定植;研究还发现,母乳中分离的发酵乳杆菌CECT5716和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Probio-M8具有临床验证的益生功能,前者可降低婴儿肠绞痛发生率,后者能通过哺乳实现母婴垂直传播并改善呼吸道感染症状。
这些益生菌随母乳进入婴儿肠道后,通过占位定植、分泌有机酸及抗菌物质,抑制病原菌生长,同时参与免疫调节,为宝宝提供从消化到免疫的全方位保护。目前,科学家已从母乳和婴儿粪便中分离出鼠李糖乳杆菌、植物乳杆菌、戊糖乳杆菌、发酵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副干酪乳杆菌、嗜酸乳杆菌、罗伊氏乳杆菌、格氏乳杆菌、动物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和短双歧杆菌等多种益生菌株,并对其应用潜力、安全性进行了全面研究。
母乳作为婴幼儿营养的黄金标准,其含有的活性益生菌组合为配方奶粉的研发提供了重要参照。因此,如何通过科学配比与技术创新,使配方奶粉中的益生菌组合更接近母乳天然存在的益生菌种群结构,将成为未来婴配粉研发的一个重要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