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我提到了桂平中心小学的历史,尤其是它的名字变迁和背后的文化背景。文章讲述了桂平中心小学在1935年时曾被称为“桂平县表正中心校”,并且探讨了“表正”这个名字的意义。那时,我认为这个名字是桂平历史中的独特符号,是该校特有的教育理念与特色,甚至一直以为“表正”这个词只有在桂平有历史。然而,后来我无意间在网上看到了一张容县的旧小学毕业照,上面也有“表证中心校”字样,这让我意识到,原来“表正”二字在广西的教育史上有着广泛的意义,远不止桂平的独特标识。
经查证,原来在民国时期,几乎每个广西的县(除了钦北防,时属广东)都设有一所“XX县表正中心校”或“表证中心校”。例如,容县表正中心校、藤县表正中心校、清湘表正中心校(全州)、平南大安表正中心校等,许多地方的小学都曾使用过这个名字。
那么,为什么广西的各个县会在同一时期设置这么多“表正中心校”?这个名字背后又代表了什么历史呢?
在1933年左右,广西省提出了一个“强广西”的战略,旨在从政治、军事、民生、教育、经济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改革。这一计划虽然没有完全实现,但也为广西留下了“民国模范省”的称号。这个“模范省”的话题充满了争议,至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值得专门写上几篇论文来讨论。至于“强广西”计划的具体内容,不再详细赘述,但它的核心是提高人民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文化教育水平。因为在那个时代,广西的普遍民众生活水平较低,接受教育的人非常有限,想要提高社会整体的知识水平,就必须普及基础教育。
为了实施这一目标,广西在1933年秋季开始了普及国民基础教育运动。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都纳入了规划,并且制定了具体的措施。对于小学教育,设立了四年制的国民基础学校(即初小),以及两年制的中心国民基础学校(即高小)。初小主要分布在各乡村,教授基础的文化知识,比如识字、算数,而高小则集中在县城或较大的镇区,培养那些有条件接受更高教育的学生,帮助他们继续升学。这样,教育政策得以实施,培养了大量的知识分子。
“表正”这一名称的来源与孔子的教育思想密切相关。孔子有云:“言天举王勇智,应为民主,仪表天下,法正万国。”意思是,要以身作则,为他人树立榜样。这一教育理念与广西教育系统的目标高度契合,因此“表正”成为了广西许多学校的名字。这些学校不仅是当地的示范学校,也是培养社会未来精英的摇篮。
因此,“表正中心校”的名称实际上是一种象征,代表了教育的示范作用与道德模范。所有在这些学校就读的学生,都被视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有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成为真正的社会人才。
从1933年到1947年间,广西各地的“表正中心校”遍地开花,但随着历史变迁,特别是抗战时期的动荡,许多学校经历了更名与变化。日军入侵以及随后的历史变局使得这些“表正”学校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历史记忆,许多人也遗忘了这一段历史。
今天,很多人已经不知道这些学校曾经以“表正”命名的历史,但它却为广西教育史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如果你对桂平以及广西的历史感兴趣,欢迎继续关注我,了解更多这片土地的过去。
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