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时常认为,只要检验合格、冲洗干净、亲自烹制,杜绝变质,吃到口中的农产品就能够是健康、天然的。连肉菜的来源地、调味品的配料表都仔细检查过一遍了,总不该还有疏漏吧?
但谨慎的城市消费者或许忽略了一种更加系统性的事实:从农场生产,食物包装、运输,到冷链保存和食物烹饪,食物系统的所有环节都高度依赖化石燃料。它消耗了世界上至少15%的化石燃料,和40%的石化产品——化石燃料的重要衍生品。
这是国际机构“可持续粮食体系国际专家组”(IPES-FOOD)在今年六月发布的一篇新报告《从燃料到餐桌》(Fuel to Fork)的主要论点。这一篇综述性质的报告,结合了全世界食物行业从生产、加工、销售到烹饪全流程的最新数据,细致地描述出,化石燃料如何成为现代食品系统的命脉。
具体而言,根据国际合作组织“全球未来食物联盟”(Global Alliance for the Future Food)的数据,在全球食物系统所消耗的化石燃料中,四成以上消耗在食物处理和包装环节(42%),用于零售和厨房烹饪环节的也接近四成(38%),另外20%投入在种植和农业化学品中。
◉“全球未来食物联盟”2023年对于食品行业消耗化石能源的统计|图源:IPES报告
除了直接的能源消耗外,食物系统还“吃”掉全球40%的石化产品,其中34%用于生产化肥——报告指出,99%的合成氮肥和农药源自化石燃料,有6%用在了塑料生产中。
◉食物系统使用了全球40%的石化产品|图源:IPES报告
如今,想要更为健康、可持续的饮食,减少化石能源依赖,无异于幻想拆掉疾驰之中的汽车车轮般痴人说梦。虽然,报告也列举了一些大公司与政策制订者推出的优化或替代方案——但它们是否是“虚假解决方案”(false solution)呢?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威胁,我们的食物系统是时候改变化石能源的路径依赖了。作为现代社会的公民,能多大程度上拒绝这个工业化、集约化、甚至愈发人工智能化的食物生产体系,也取决于我们系统性反思和改变的决心。
氮肥:农场头号化石杀手
在食物供应链条的最前端,也就是农业生产环节,氮肥生产使用了大量的化石燃料——尤其是氨的制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通过密集化学品投入的方式来提升农业收成的能源革命已成为全球的趋势。1961年来,全世界合成氮肥的使用量更是增加了800%。发达国家尤为突出——美国、欧盟等高收入国家和地区的化肥使用量是低收入国家的10倍。
目前,氮肥供应链贡献了全球2%的温室气体排放。而在所有合成肥料的温室碳排中,生产环节只占据40%,还有60%来源于农田施用过程中——农田施肥后产生的一氧化二氮,温室效应强度是二氧化碳300倍。工业革命以来,一氧化二氮对全球净变暖的贡献率达到了10%。因此,报告特别强调,减少化肥生产工厂的排放也于事无补,毕竟主要的危害来自田地里。
地球系统的“氮边界”(注:地球系统中氮循环所承受的一个关键阈值)早在1970年就已被突破。在这之后,全球氮使用总量还是翻倍了。
报告还列举了加剧气候变暖之外,氮污染的其它破坏性影响。比如,施用于作物的氮肥有超过一半流失到环境中,污染空气、水源和土壤;30亿人口正面临氮污染导致的水资源短缺威胁;源自肥料和粪便的硝酸盐进入饮用水后,可能引发婴儿蓝婴综合征(注:一种因身体缺氧而可能致命的婴幼儿疾病),并与癌症发病相关;肥料生产和施用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氮,以及施肥产生的氨,还会加剧空气污染,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和死亡病例;氮污染也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最大驱动因素之一……
化石燃料还被大量用于拖拉机、收割机及其他农用机械与设备的动力供应。在欧盟,耕地和犁地作业能耗占田间作业能源使用总量近一半。食通社就曾关注在农业高度机械化背景下,2024年初,大规模削减柴油补贴所导致的德国农民的反弹与抗议。美国、欧盟这些农业生产高度工业化的地区,农用机械或许也需要寻找更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在一些地方,数字农业,或“数据驱动型效率模式”已被引入工业化农业,但它们是否真的有效,还没有定论。
比如在一些案例中,关键数据还没有被公开。2021年,美国设备制造商协会与农药游说团体"Croplife"发布研究,称精准农业有提升能效的潜力。但IPES团队发现,支撑其结论的核心数据无法被查阅。
更重要的是,关于“蓝色”、“绿色”氮肥的提法也尘嚣甚上。肥料公司通过清洁生产方式产生的“低碳肥料”,据称可以在生产过程中捕获并储存燃放化石燃料所产生的二氧化碳(CCS技术),或者在水中而非化石原料中获取氢气来合成氨。
在“蓝色”肥料或氢气的生产过程中,工厂会捕获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一部分二氧化碳。但报告检索既有研究和实践发现:在“蓝色”氮肥生产中,碳捕获率从未像行业声称的那样达到90%~95%。在伊尼德(Enid),一座1982年起运行的、世界上第二古老的CCS肥料厂,仅28%的二氧化碳被捕获。
而这些二氧化碳被用于从地下开采出更多的石油。燃烧石油时,会产生新的、更多的二氧化碳排放。用来做肥料原料的碳,也在后续生命周期里被排放走了。
至于“绿色”氮肥,还在起步阶段。只占全球肥料销售的极小部分,只使用了全球氨产量的0.3%。
报告介绍的另一份研究还指出,“蓝色”和“绿色”肥料的生产耗能惊人。相比传统肥料,生产“蓝色”氨肥的能源使用会增加58%,土地使用量翻倍,水增加两倍,而转为“绿色”氨肥将需要24倍的电力(或全球电力的5%)、30倍的土地和50倍的水。
超加工食品最耗能,塑料“缠”住食物全周期
食品系统中化石燃料消耗的最大份额(42%)出现在食品链中端,即从食品加工、制造、包装,最终运输至零售商及终端消费者手中。具体而言,食物的处理和加工依赖能源密集型的设备、包装与制冷,运输业也依赖化石燃料。
其中,食品加工业需要大量热能(heat),它们往往通过化石能源燃烧,而非电力加热。用于杀菌、巴氏杀菌、烘焙和干燥等,占食品制造商总能耗的60%~70%。食品加工要将玉米、小麦和大豆分解成糖、油、脂肪、蛋白质、淀粉和纤维等成分,尤其是高果糖玉米糖浆的生产要通过湿法研磨玉米并精炼,这些过程格外耗能。
其中,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尤为瞩目。超加工产品也是高果糖玉米糖浆这种配料的主要去向。这些含糖饮料、工业加工肉类、糖果甜点、包装零食等工业化生产的食物依赖各类配方,能耗密度高,生产能耗是天然食品的2到10倍。报告说,它们常得到补贴,被大力推广、利润丰厚——在许多富裕国家已占到总热量摄入量的60%,在低收入国家,摄入量也在迅速增长。随着超加工食品增产,供应链延长,全球加工、包装的规模和食品里程(food miles)都在增加。
◉2009年,巴西营养学家 Carlos Monteiro首次提出NOVA分类系统,将食品按照加工程度分为四类,最后一类便是超加工食品(UPF)。|图源:Urban Co-op & FAO
一些较新的食品加工形式,例如,培育肉(cultivated meat, 在工厂中通过生物技术培养动物细胞制造)也很耗能,是鸡肉生产耗能的两倍以上。
此外,食物系统使用了全球40%的石化产品,其中74%用在了塑料和化肥生产。而食品生产——尤其是超加工食品也是过量塑料包装的重灾区。亚洲——尤其是在中国、印度、越南、韩国和泰国,塑料包装用量令全球瞩目,在2023年占全球43%以上,预计到2030年仍将以最快的速度增长。中国是塑料包装的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在食品链前端的农场(温室、地膜、用于保存牲畜饲料来进行乳酸发酵的青贮薄膜等)也广泛应用塑料。
报告预计,到2050年,全球塑料产量还要再增长一倍以上,而到了那时,石化产品也会成为支撑化石燃料经济的“顶梁柱”,贡献需求增长的50%以上。
那么回收利用(recycling)能否如行业所言,解决塑料废物问题呢?全球只有不到10%的塑料被回收。而食品包装由于污染和材料混合复杂,属于最难回收的种类之一。在中国,虽然PET塑料瓶、HDPE/PVC硬质塑料深受回收市场热爱,但充满外卖油污的PP餐盒甚至连个体拾荒者也避之不及。
至于使用生物基塑料——如果用它来替代所有现有塑料包装,将需要全球一半以上的玉米产量,以及超过欧盟年用水量60%的淡水和比法国还大的土地面积。这种塑料还不一定无毒,也不一定能完全降解。
大食品公司或许可以做一些什么?报告回溯:自2018年全球品牌审计开始以来,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和雀巢一直是前三大塑料污染者。最近的审计里,被收集统计的塑料废物里,83%是食品包装,主要就是瓶子、食品包装纸和容器。
那么,食品加工能够更“清洁”吗?比如燃气设备电气化、使用太阳能?——在技术上和财务上是可行的。但许多加工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定得并不苛刻,却都没有实现。报告认为,最根本的是需要撬动超加工食品生产巨头的利益。只有他们的生产被遏制,才可以最大程度上改善能源总需求量、塑料包装使用量和人类总体健康。
从冷柜到餐桌
食物系统的最后端——零售和厨房烹饪消耗了38%的化石燃料。其中超市与家庭制冷尤其耗能,零售和厨房烹饪环节40%的能耗都用在了制冷上。超市中开放展示型的冷柜要比封闭设备高四倍以上。只有40%的食物需要被冷藏,但冰箱和冷库却消耗了全世界15%的电力。
报告同时给出了看似悖论的另一个数据——因为制冷不足,每年全世界有着6.2亿吨的食物损耗。
那么到底应该多用冰箱,还是少用冰箱?报告发现这一数据来自2024年一份学术研究。该研究指出,表面的矛盾源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食物系统能源浪费方式的显著差异:如果完全优化冷链系统,即没有任何食物腐坏,南亚、东南亚每年可以减少1亿吨的水果和蔬菜损耗,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能减排节省超过7亿吨的二氧化碳当量。但是在发达国家,冷链的优化空间就小得多了。并且,无论工业化程度如何,发展本地化、低工业化的食品供应链,都能比这种理想情况下最优化的冷链系统节约更多食物——肉类损失一项上,就能减少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
此外,烹饪也产生了化石能源的消耗——全球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在2020年约有23亿至28亿人)依赖木柴、木炭和牲畜粪便等高污染固体燃料烹饪。撒哈拉以南非洲尤为严重,超过80%的人口仍在使用污染性燃料烹饪,如果没有重大干预,这种情况将持续到2030年。
那么,全球食品系统可以如何减少化石燃料的路径依赖?报告最后提出了八项具体的行动建议:
1. 推进公正的能源转型
2. 逐步淘汰农用化学品
3. 推广生态农业
4. 重建本地食品供应链
5. 显著减少塑料生产并加速对替代品和再利用系统的投资
6. 减少超加工食品消费并构建健康食品环境
7. 消除食品浪费并推广清洁炉灶
8. 遏制企业权力并进行民主化食品系统治理
参考文献:
IPES FOOD, Jun. 2025, "Fuel to Fork". https://ipes-food.org/report-summary/fuel-to-fork/
Aaron Friedman-Heiman and Shelie A Miller, May, 2024, Environ. Res. Lett. 19 064038. https://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1088/1748-9326/ad4c7b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食通社Foodthink,作者:裴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