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五芳斋在浙江嘉兴诞生,凭借一枚枚裹满糯米与馅料的粽子,慢慢走进了中国人的餐桌。
作为实打实的“中华老字号”,它不仅承载着几代人的味觉记忆,更扛起了行业标准制定的大旗——是《粽子》国际标准的主导起草者。
早年间,无论是端午时节家家户户餐桌上的经典口味,还是节假日走亲访友的伴手礼选择,五芳斋都凭借扎实的品牌底蕴和稳定的产品力圈粉无数,一度成为“国民粽子”的代名词。
可最近几年,这位食品行业的“老大哥”却频频“翻车”。
一边是此起彼伏的质量争议,不断消耗着消费者几十年积累的信任;一边是业绩波动、战略遇阻的发展困境,让2022年刚戴上的“粽子第一股”光环,渐渐失去了往日的亮度。
曾经的行业标杆,如今正陷入“内忧外患”的双重考验。
01、质量翻车不断,老字号的“信任牌”碎了
对食品企业而言,质量是不可触碰的生命线,而对以粽子为核心产品的五芳斋来说,这条“生命线”的意义更重。
毕竟,消费者一口咬下去的,不仅是糯米的软糯,更是对这个百年品牌的信赖。
但最近几年,五芳斋的质量问题却像“按下了重复键”,一次次把自己推上舆论风口,让这份信赖变得摇摇欲坠。
在社交平台上,关于五芳斋粽子的负面反馈不在少数,消费者的投诉几乎都指向了“肉眼可见的异物”,每一条都让人倒胃口。
有人在芋泥粽里吃出超大虫子。
有人咬豆沙粽咬到不明异物。
还有人在产品里发现不明胶片。
这些问题看似是“个案”,但接二连三出现,背后暴露的其实是生产环节的管控漏洞。
从原材料采购、清洗处理,到裹粽、蒸煮、包装,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异物混入,可五芳斋作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却连最基础的品控关都没守住。
更让市场失望的是,面对消费者的投诉,品牌往往只是常规性的道歉、退款,很少公开说明问题根源,也没有给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哪怕是舆论热度最高、争议最激烈的时候。
2025年5月,五芳斋卷入的来伊份“蜜枣粽创可贴”事件。
当时,有消费者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称自己在食用来伊份的蜜枣粽时,咬到了一块疑似带血的创可贴,棕褐色的创可贴边缘还沾着糯米,画面冲击力极强。
涉事产品外包装显示,该产品受委托单位为浙江五芳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消息一出,舆论立刻聚焦到五芳斋身上。
面对质疑,五芳斋在官网发布了一份情况说明,内容大致是“已第一时间成立专项小组,对涉事产品的生产流程进行全面排查,同时协同来伊份开展核查工作”。
可这份说明发布后,就没了下文。
截至目前,市场既没看到五芳斋公布的排查结果,也没听到关于“如何避免类似问题再发生”的承诺。
作为制定行业标准的“标杆企业”,却连代工产品的质量都无法保障,更没能给消费者一个清晰的交代,五芳斋多年积累的“行业标杆”形象,难免受损。
02、业绩和布局双双遇坎
质量问题发酵,让五芳斋的业绩和战略布局更难了。
2022年8月,它顶着“粽子第一股”的头衔登陆A股,可市值走势却像坐了“过山车”,一路往下滑。
上市首日,五芳斋以34.32元/股开盘,收盘涨到49.42元/股,总市值冲到约49.79亿元,当时还被市场热捧。
但截至发稿,股价已经跌到17.38元/股,总市值只剩34.26亿元,比首日巅峰时缩水了近三成。
市值波动的背后,是业绩的“忽高忽低”。
2022年到2024年,五芳斋营收在24.62亿元、26.35亿元、22.51亿元,增速一会儿负一会儿正;归母净利润更不稳定,同期分别是1.38亿元、1.66亿元、1.42亿元,增减幅度也在交替变化。
2025年上半年,五芳斋又添新问题——“增收不增利”,营收微增0.66%到15.92亿元,归母净利润却大降16.70%,只剩1.95亿。
业绩承压的核心,是“太依赖粽子”的业务结构。
为了打破“单粽依赖”,五芳斋2019年就喊出“糯+”战略,想从粽子拓展到整个糯米食品赛道。
但从数据看,这步棋没走通:2024年非粽业务里,只有月饼系列增长了3.46%,蛋制品、糕点及其他系列、餐食系列反而分别下降6.63%和9.08%,收入最多也就2.36亿元,根本撑不起“第二增长曲线”。
而2022年到2024年,“粽子系列”分别贡献17.47亿元、19.40亿元、15.79亿元营收,占比常年超70%;
更关键的是,粽子本身是强时令性产品,销售高度集中在上半年。
单看2024年,15.79亿元的粽子营收里,就有13.25亿元来自上半年,下半年基本处于“淡季遇冷”的状态。
可即便要靠粽子撑起大半个盘子,这根“顶梁柱”也明显开始“吃力”了。
2024年,粽子系列营收直接同比下滑18.64%,颓势已经很明显;到了2025年上半年,就算相较去年同期有增长,也只是从13.25亿元微涨到13.31亿元,这点增长幅度,几乎可以说是“原地踏步”。
这背后是越来越拥挤的赛道。
良品铺子、三只松鼠等零食巨头带着网红口味跨界抢食,元祖、仟吉等烘焙品牌靠着高端礼盒分走一块蛋糕,再加上地方老字号的区域坚守,曾经的“粽子蓝海”早就变成了拼杀激烈的“红海战场”。
国内不好做,五芳斋就把目光投向海外,2025年还把“出海”和“突破粽子品类”列为重点。
2024年在新加坡、法国、日本开了公司,2025年上半年又开拓了韩国、阿联酋等市场,非粽产品也拿到了出口资质。
谈及公司海外市场的主要消费人群,五芳斋总经理马建忠在今年9月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基本盘仍是海外华人,存在节日刚需”。
可目前五芳斋海外营收微乎其微,2024年境外收入才1547.05万元,占总营收的0.7%;2025年上半年更下滑22.06%,只剩627.12万元,占比跌到0.4%。
更麻烦的是,海外业务毛利率只有31.82%,远低于公司整体40.74%的水平。
而且2025年8月,还有一批出口韩国的五芳斋绿豆蓉月饼,因为检出防腐剂被要求退回或销毁,给出海之路泼了冷水。
但这似乎依旧未能动摇五芳斋的决心。
9月27日,五芳斋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已授权管理层启动发行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前期筹备工作。
公告中提及,此次筹备发行H股上市是根据公司总体发展战略及运营需要,主要为加快公司的国际化战略及海外业务布局,提升国际化品牌形象,同时打造多元化资本运作平台,增强公司的境外融资能力。
但对五芳斋来说,想要重新找回光环,或许得先放下“行业标杆”的架子,从守住质量底线开始,再慢慢梳理业务结构、调整战略方向。
毕竟,对消费者和投资者来说,一个踏实做事、专注产品的老字号,才值得真正的信赖。
护航品质消费,共迎安心“双十一”。“双十一”不仅是优惠比拼,更应是质量与信誉的试炼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