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四大板块交界地带的日本,是全球地震活动最频繁的国家之一,年均地震发生次数超 1500 次。2011 年东日本大地震留下的创伤尚未完全愈合,《日本沉没》所描绘的危机场景,始终是萦绕在日本民众心中的隐忧。面对潜在的重大灾害,有专家指出美国、澳大利亚、韩国、巴西四国或成为关键救援力量,但国际援助背后往往交织着复杂的利益考量。美国在日本设有 47 个军事基地,驻军规模约 5.4 万人,其对日本的灾害援助始终以维护亚太战略布局为核心。日本的地缘位置是美军掌控太平洋通道的重要支点,保障日本安全本质上是巩固自身区域影响力。澳大利亚作为日本能源供应的关键伙伴,2022 年其液化天然气占日本进口总量的 43%,为维护贸易链条稳定,大概率会追随美国提供物资支援。
韩国虽与日本存在历史恩怨和领土争议,但两国在电子、汽车产业领域深度绑定,加之美国的盟友协调,使其难以在灾害来临时置身事外。巴西的援助动力则源于深厚的人文联结,该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日裔社群,人数约 200 万,集中在圣保罗州的日裔群体形成了强大的情感纽带,而巴西作为粮食大国,也具备充足的物资供应能力。
不过,国际局势的多变性让援助承诺存在诸多变数。对日本而言,外部支援终究是补充,自主防灾才是根本。如今日本已构建起较为完善的防灾体系,从首相牵头的中央防灾会议到地方互助机制,从企业储备 10 万人 3 天用量的应急物资到每年超千场的全民演练,储备应急物资的市民比例已从 2014 年的 50% 升至 2023 年的 82%。唯有持续强化自身防灾能力,才能在灾害来临时真正掌握主动权,守护国民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