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络又曝出沉寂已久的直-21武装直升机的试飞画面,表明这一10吨级重型武装直升机项目并未停摆。与此同时,共轴刚性旋翼与倾转旋翼等新型旋翼验证机也在几个月前纷纷曝光,论及未来武装直升机的走向,似乎“传统单旋翼”已显得不合时宜。但事实并不那么简单:技术可行性、作战需求和成本维护三者合一,才决定装备选择。
速度常被拿来做文章:刚性共轴或倾转旋翼能带来更高的平飞速度,极端情形下接近500公里/小时,但代价昂贵——同等重量下造价与维护成本可能高出50%以上,且实际提速不过百来公里。对多数陆航任务而言,这样的收益并非成比例。直-21设想的设计指标(如续航、挂载、航电)更侧重于载弹量与持续打击能力——一次可挂载30–40枚火箭/制导弹药,或多达16枚空地导弹,意味着火力投送与循环打击能力被放在首位,而非单纯速度。
武装直升机的核心使命是近距空地支援、反装甲突击与快速反应。到达战区后,生存依赖低空掩蔽、灵活机动和短距突出打击,而非高速穿越。倾转旋翼虽然进入战场的速度快,但转入低空突防时,其侧面与短翼结构往往限制武器挂载与机动空间;而共轴刚性旋翼虽然在机动性上有优势,并能将推进器布局优化以提高速度,但其复杂的动力传动与刚性叶片在服役维护、抗损伤性等方面仍有不小挑战。因此基于直-20改进而来的直-21,以传统单旋翼/短翼+串联驾驶舱的形式,兼顾挂载、探测与生存能力,更契合陆航战术需求。
在无人机与便携防空日益泛滥的战场环境下,直升机被击落的风险上升。提升生存力的路径并非单一追求速度,而是增强主动防护(主动拦截、软/硬杀伤诱饵)、提升传感器(毫米波雷达、光电瞄测)与发射更远程、精确且成本低廉的制导火箭弹——如文中提到的KD-XX类空地导弹,使发射平台能在对方近程防空覆盖之外发动打击。直-21在这方面的潜力,恰恰是其存在价值:长挂载、远射程导弹与多架次循环打击,能把火力覆盖做到战术层面“压倒性”。
直-21采用双座设计,便于实施有人—无人协同,前出无人机执行近距侦察、目标指示,直升机在更安全的距离发射制导武器并实施火力修正。这种协同比单纯追求飞行速度带来的战术收益更直观、更经济。换句话说,未来武装直升机群的竞争力更多取决于体系能力,而非单架速度性能。
直-21并非“终极答案”,更可能是一个过渡与补强:当前我军在10吨级重型武装直升机上存在空白,直-21能迅速填补这一空缺,提升陆航对地打击与反装甲能力。而刚性共轴双旋翼或更先进构型未来若成熟并量产,直-21在编制上可能被取代或向后调整为二线/地区作战力量。但这并不降低直-21的现实意义——在技术成熟度、成本可控性与战术适配性之间,它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总结而言,直-21继续推进试飞并加速服役,既有战术需求的现实驱动,也有成本与工业化路径的理性考量。面对共轴刚性旋翼与倾转旋翼的技术进步,军方应采取“两条腿走路”的策略:一方面把直-21打造为能马上投入战场的高效打击平台(重点提升主动防护、远程精导火箭弹、毫米波与光电融合传感器、有人-无人协同能力);另一方面保持对共轴与倾转旋翼的试验与小批量验证,待其在可靠性、可维护性和成本上得到证实后,再评估是否大规模替换。
短期内,谁能把战术效果、可靠性和经济性三者做得最好,谁就是真正能在未来战场上发挥作用的那款直升机。
上一篇: 没想到会这样“道哥大厅辅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