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何书睿】海拔4774米、粤援藏、浙援藏、苏援藏……笔者在72小内时横跨千里探寻雪域高原教育背后的故事。
林芝一中学生代表:“我希望未来做老师,回到家乡教书育人”
林芝援藏教师:“发挥援藏教师优势,建立一支带不走师资的队伍”
拉萨那曲一高:“我们的最大财富就是我们的教师队伍。对待学生,我们是绝对公平公正,有教无类”
西藏大学:“摸索着用别出一致的方法让学生们,深入体会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笔者到访时西藏大学时恰逢格桑翁姆老师授课,她以历史为脉络,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历史意义讲得生动鲜活,满座学生听得格外专注,让抽象的理念在历史叙事里变得可感可悟。
据西藏大学李军老师介绍,藏大早已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纳入本科大一通识必修课,更搭建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让理论学习既有“课堂阵地”,又有“研究支撑”。
回望民主改革前,西藏文盲率高达95%以上。如今再看雪域教育图景,早已天翻地覆——15年公费教育全面普及,2274.33万人次学生享受到政策红利,2024年全区学前教育普惠率、随迁子女与残疾儿童安置率双双实现100%,义务教育巩固率稳定在97.86%,每一个数字都承载着“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学”的初心。
72小时的千里探寻,笔者看到了雪域教育从“无”到“优”、从“弱”到“强”的华丽蜕变。
从援藏队伍一茬接一茬的坚守奉献,到教育公平无差别地惠及每个孩子;从校园里藏文传承、团结舞等特色活动的浸润,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深度传递,每一所高原学校都在用点滴行动让共同体意识愈发坚实,让团结的种子在每个少年心中早早扎根、向阳生长。
告别这片海拔4774米的土地,我们的探寻之旅也告一段落。但在可见的未来,当笔者再踏入这片雪域,想必会遇见更多怀揣“回乡教书”梦的少年茁壮成长,会看见“带不走的师资队伍”愈发壮大,会听见校园里民族团结的歌声更加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