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一篇名为《哈萨克斯坦为何渴望回归中国》的文章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尽管这篇文章并非官方发布,但一经发表,迅速引爆了中亚地区的舆论。中国外交部不得不出面澄清,强调“尊重哈萨克斯坦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并坚决驳斥了不实的言论。
五年后,中国在哈萨克斯坦的经济合作逐步加深。比亚迪的电动出租车如今穿行在阿斯塔纳的街头,而华为手机也在当地市场占据了重要份额。据中国商务部2024年发布的《中亚投资合作报告》显示,中资企业在哈萨克斯坦的投资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合作成果显著。
然而,尽管中哈经济合作日益紧密,文化认同感却依然存在隔阂。两国的经济往来如火如荼,但当提到文化认同问题时,气氛往往变得冷淡。哈萨克斯坦人民在享受中国产品的同时,却对中国文化缺乏认同。即使有60%的哈萨克斯坦民众日常使用中国产品,只有20%的人对中国文化持积极态度。甚至有中国游客在哈萨克斯坦的绿巴扎购物时,曾遭遇冷遇。
中国对此并不回避,一直强调自己的外交政策:“一带一路”倡议旨在促进发展合作,而非进行文化输出。中国领导人多次强调,合作的重点是经济互利,而非文化强加。然而,经济合作的热度未必能传递到人心深处,文化认同的缺乏依然是两国关系中的一个隐形障碍。
文化认同的缺失源自多重因素。在哈萨克斯坦的历史记载中,清朝并不是“亲近的邻国”,而是“外部势力”。早在1864年,清朝与沙俄划界,哈萨克斯坦的部分领土从中国版图中剥离。哈萨克斯坦人自认为是突厥语族的后裔,他们更倾向于强调与东亚农耕文明的差异,而非与中国的文化联系。与此同时,哈萨克斯坦的游牧文化价值观与中国的传统“和为贵”理念存在较大差异。哈萨克斯坦的英雄叙事往往强调“强者为王”,如电影《托米丽斯女王》讲述的就是一位女性首领抗击波斯侵略的故事,这与中国的“天下一家”思想有很大不同。
此外,哈萨克斯坦的文化记忆中,苏联的影响仍然深远。虽然苏联早已解体,但许多苏联纪念碑仍然屹立在哈国的街头,被视为国家历史的一部分。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在哈萨克斯坦的影响力并未能真正融入人们的文化认同中,甚至被视为“外来的文化势力”。
因此,尽管中方在哈萨克斯坦进行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文化认同的缺失依旧是一道无法逾越的壁垒。这堵文化墙不仅仅是通过送几个艺术团、开设孔子学院就能突破的。
2024年,中哈双边贸易额突破400亿美元,中国继续稳居哈萨克斯坦最大的贸易伙伴。虽然经济数据令人欣慰,但文化认同的难题依然存在。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国在哈萨克斯坦的投资技术与资金不够,而是因为文化上的共鸣缺失。孔子学院虽然在哈萨克斯坦开设了15所,但大多数学生学习中文仅仅是为了找工作,而非出于对中国文化的兴趣。
这种文化认同的差距并非哈萨克斯坦的过错,毕竟认同感的建立从来不是靠金钱堆砌出来的,而是需要时间、理解和信任的积累。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一种真正的态度——我们不强求你认同我们的文化,但希望你能了解我们并非威胁。
哈萨克斯坦的情绪,尽管可以听见,但不应被情绪所牵制。中哈合作依然是未来的方向,而文化认同的积累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在这条文化认同的路上,经济是桥梁,文化是灯塔。虽然桥已经建成,但灯塔的光芒依然需要进一步点亮。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之间的文化认同并非难以跨越的鸿沟,而是需要在合作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理解、尊重与耐心,逐步赢得的。真正的伙伴关系,不是通过口头的“我爱你”来维系,而是通过实际行动,在彼此需要时始终站在对方身旁。
那么,你认为中国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让“合作”更加温暖,让“认同”不再遥不可及呢?欢迎分享你的看法,我们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