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
我们为何仍需“在场”一场书展给出答案
数字时代,我们为何还需要一场线下书展?2025天府书展以汹涌的人潮与真实的触感,再次给出了清晰的答案:为了一种不可替代的“在场”,一种真实可感的“连接”。
指尖划过书页的沙沙声,拎起心仪文创时那份沉甸甸的实在感,在某个转角与一本“命中注定的书”不期而遇——这些,都是线上购物无法复制的体验。你在人文社展区抢到一件“鲁迅同款紫色毛背心”,我在漫画区与一本冷门佳作撞个满怀。当我们背起印着“思想包袱”“文学包袱”的布袋相视一笑,便完成了一次无需言语的默契共鸣。
书展最大的意义,始终在于那些读书的“人”。网络购书,我们只见商品,不见彼此;而在书展,我们看见的是一个个鲜活的身影——那位将孩子架在肩头的年轻父亲,那群围在“闰土叉猹”文创前轮流“叉猹”的年轻人,还有103岁的王火与96岁的李致紧紧握手、完成文化托付的动人瞬间。这是一个充满“人气”的场域,它让我们确信:阅读从来不是孤独的灵魂颤动,而是一场万人同频的节日庆典。
这一切,共同构筑了书展作为“全民阅读节日”的底色。它没有车展的门槛,也无漫展的圈层壁垒,而是以免费开放之姿,迎接每一份朴素的好奇心。文创的热潮,更是“连接”的生动写照。从“顶流”鲁迅的背心、钥匙扣到“猹”玩偶,从印着黑塞、伍尔夫金句的“显眼包”到“只赠不卖”的“文学包袱”,文创已不再是图书的附属,而是内容的外延、情绪的共鸣。
沉浸于天府书展,你能清晰感受到一种涌动的能量。这不是虚拟世界的流量,而是真实汇聚的“人气场”,是带着体温与呼吸的希望感——这,正是线下书展最珍贵的情绪价值。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