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甲午战争的惨败,让清廷大受刺激,决定由袁世凯负责,编练一支“新建陆军”。但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由于袁世凯出任山东巡抚带走了这支新式精锐,北京城最终迅速被攻破,朝廷危机感陡增,认为军事改革刻不容缓,不仅下令各省督抚抓紧编练新军,就连紫禁城内也开始抛弃那些老掉牙的八旗兵,准备组建一支装备精良、与世界接轨的禁卫军。
新建陆军
满清精英奉旨编练禁卫军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先后死去,年仅两岁的溥仪被扶上皇帝宝座。溥仪的生父载沣以摄政王身份监国,刚上任就把手握重兵的袁世凯赶回河南老家“养病”,随后就发布诏书:“著派贝勒载涛、毓郎、陆军部(即兵部)尚书铁良为专司训练禁卫军大臣,准其酌量由各旗营兵丁拨取精壮,尽数认真训练。”
载涛等人并非大众印象中整日提笼架鸟、坐吃山空的八旗子弟,他们是满清皇族中喝过洋墨水的优秀代表。其中,载涛曾留学法国索米骑兵学校骑兵科,光绪十六年(1890年),受封二等镇国将军,不久晋升辅国公。铁良作为中国第一批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的学生,赴日学习军事。学成归国后,在直隶总督荣禄幕府协助处理各种军务,深得信任。
禁卫军仿效德军,优中选优
这些人不仅视孙中山革命党为仇敌,对袁世凯等汉族官僚崛起也视为洪水猛兽,对其编练的北洋新军六镇一直不信任,视为潜在威胁,因此一心建立禁卫军,由皇室直接控制兵权。但慈禧太后在世时,光绪帝身陷囹圄,载涛作为光绪的弟弟,如果大张旗鼓提出建立皇族武装,势必引起太后疑心。但此番太后和光绪皇帝双双亡故,最后的阻碍也随之消失,编练新式禁卫军的事情立即提上日程。
宣统元年(1909年)3月28日,载涛被正式任命为禁卫军训练大臣。他曾经到德国访问,并实地参观了一战前的德国军队,大受震撼,此番更是从军制、军服、装备及编练方式等各个方面,均效仿德国陆军进行建设。为了确保禁卫军质量,载涛从部队官长到兵丁的选拔都十分严苛,士兵明确需17岁以上、25岁以下,身高1米6以上,身体健壮、五官端正,身家清白、无不良嗜好者。
禁卫军初成赶上辛亥革命
各标营长均从各地讲武堂中精选成绩优异者,再严格训练和考试才能正式编制入队;交通营选择新军中工科成绩最优者,在派到临近各国研究考察;炮队的军官选拔最严,需有留学生背景,再派到德国现场考察造炮及操作技术,方可入选。不过,一旦入选,军饷待遇十分可观,不但旧军人人艳羡,就是袁世凯的新建陆军也眼红不已。
宣统三年(1911年)秋,禁卫军基本编练成军,立即在德胜门外的正黄、镶黄两旗校场来了场大阅兵,摄政王载沣率领文武重臣到场检阅,大为满意,当场口奉上谕对载涛等人进行嘉奖,加恩赏穿黄马褂。不过,这场禁卫军大阅兵还不到1个月,武昌传来的起义枪声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
袁世凯东山再起重掌军权
起义爆发后,清廷下旨令陆军部编组第1、第2、第3军,北洋新军第4镇及混成第3协、11协编为第1军,以荫昌为军统(也称总统);第5镇编为第2军,冯国璋为军统;以禁卫军和第1镇编为第3军,载涛为军统。第1军、第2军在荫昌和冯国璋率领下开赴武汉镇压起义,载涛则受命督率第3军驻守近畿,专司巡护、弹压京师地方。
不过,北洋新军仅是袁世凯一人私兵,他人根本指挥不动。眼看北洋军南下迟缓,摄政王载沣只得实授袁世凯湖广总督,令其以湖广总督兼钦差大臣节制前线各军。袁世凯此次东山再起,不愿乖乖受制于皇室,遂决定首先解决禁卫军,提出:“当此干戈扰攘之际,皇族必须亲自出征,以为各军表率。”换句话说,就是现在第1军、第2军都在武汉与革命党鏖战,以禁卫军为底子的第3军不能干看着,必须南下出征。
统帅临阵退缩,拱手让出禁卫军指挥权
此时,踌躇满志的载涛才暴露出其本质,他终究还是个未经战阵的贵公子,被袁世凯出战的要求吓破了胆,赶紧推辞避战,还亲自奏请第3军内的第1镇由袁世凯任便调遣。不料,袁世凯得寸进尺,毫不罢休,逼迫皇室将禁卫军另一训练大臣铁良改派去筹办海军事务,又将毓朗贝勒的训练大臣卸任,改派与袁世凯私交甚好的徐世昌专司训练大臣。
几天后,袁世凯死党冯国璋自汉阳返京,担任禁卫军总统官。这样一来,原本一直掌握在满洲皇族手中的禁卫军也落到了汉族官员的掌握中。1912年1月26日,禁卫军中惟一敢叫板的步队第一协统领官良弼被革命党用炸弹炸死,清皇室大为惊恐,袁世凯趁势逼宫,终于把孤儿寡母逼得下诏退位,大清灭亡。从宣统元年编练,宣统三年练成的禁卫军,竟然一仗都没有打过就为清王朝送了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