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6月,法国南部天空划过一道银白色轨迹,中国试飞员葛文墉稳稳握住幻影2000的操纵杆。这是他第七次驾驶这款西方三代机,座舱内计算机化的航电系统让他印象深刻——地图不再需要铺在膝盖上,瞄准目标只需对准显示屏,战机自动计算航路。落地后,他在内部报告中直言:“若与幻影2000空战,对方不犯错的情况下,我们几无胜算。”
当时的中国空军主力仍是歼6、歼7等二代机,超视距空战能力几乎为零。幻影2000的机动爬升能力、中低空盘旋性能让考察团惊叹,其配备的“米卡”中距弹和魔术格斗弹更让中国意识到代差压力。法国达索公司热情推销,甚至允许中国飞行员多次试飞,但谈判桌很快陷入僵局。
天价账单与技术封锁
法国开出每架6000万美元的天价,相当于当时中国全年军费预算的十分之一。若购买一个航空团规模的幻影2000,需耗资10多亿美元,这还不包括配套导弹、维护体系和人员培训。更关键的是,法国坚决拒绝转让核心技术与生产线。中国航空工业代表团清楚,单纯购买整机如同“租借战斗力”,无法扭转技术被动局面。
同一时期,美国也向中国推销“阉割版”F-16/79,换装老式J79涡喷发动机,雷达缩水至无法发射中距弹。而F-14“雄猫”虽性能强劲,同样卡在技术封锁线上。这些经历让中国意识到:依赖外购只会受制于人,自主研制才是唯一出路。
歼10的生死抉择
就在幻影2000谈判僵持时,成都飞机研究所悄然启动歼10项目。若当时引进幻影2000,按照中国“引进-仿制”的传统,歼10极可能下马,国产版幻影2000或将顶替“歼10”的代号。但幻影2000的无尾三角翼布局存在固有缺陷——起降距离长、低速性能不足,法国自己在后续“阵风”战机上改用鸭翼布局便是证明。
更严峻的是,台湾地区90年代购入60架幻影2000-5型。若解放军列装同款战机,两岸战机性能参数将高度透明,战术对抗易被预判。
自主之路的深远收获
放弃幻影2000后,中国集中资源攻坚歼10项目。采用鸭式布局、数字电传飞控等创新设计,2004年歼10服役时,其综合性能已超越幻影2000基础型。更关键的是,通过歼10的自主研发,中国积累了气动设计、航电集成、导弹协同等全套技术经验,为后来的歼20、歼35奠定基础。
90年代中国转向引进苏27生产线,但沈飞团队在消化苏27技术时发现,其结构强度不足、复合材料应用落后。正是成飞通过歼10培养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后来的歼11、歼16系列上实现“青出于蓝”的改进。
回望历史,幻影2000的“擦肩而过”反而成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关键转折。没有依赖外来模板,中国战机设计团队在摸索中构建了独立的技术体系。今天歼10C配备有源相控阵雷达与霹雳15导弹,综合作战能力远超幻影2000最新改型,这条自主之路的回报,远非当年省下的十几亿美元所能衡量。
                    上一篇:东北首座万亿城市之争,尘埃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