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心脑血管疾病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在体检单上看到“血脂异常”的字样。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上海长征医院教授梁春在11月6日举行的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心”使命,“新”篇章助力健康中国启航仪式上,就心血管疾病知识进行科普,并强调,药物虽重要,但健康生活方式永远是第一道防线,更是疗效的保障,“需要管住嘴、迈开腿”。
何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元凶”?梁春指出,大家常听说“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而这背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被视为真正的“元凶”。相比之下,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因素更多扮演“帮凶”角色。
当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侵入血管内壁,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形成“泡沫细胞”,这是动脉粥样斑块最基本的病理单元。流行病学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呈明确线性关系,血脂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随之升高,且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增加,降低则风险减。
从临床研究证据上看,数十年来,一系列里程碑研究(如4S研究)不断证实,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得越低、越早,获益越大。甚至降至婴幼儿水平,仍能持续获益,且未见明确“底线”。
具体应该如何管理血脂呢?作为上海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的主任委员,梁春参与制定了《全面管理血脂相关心血管风险专家共识》。该共识在针对血脂的管理中,“在全面的基础上,更强调精准的个体化治疗。”
梁春指出,对一个血脂高的病人,针对其干预,首先要把抓住重点,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每个病人的降脂目标是不一样的。这个就要求因人而异,针对每个人有精准的危险评估。此外,除了传统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降低,还需要考虑残余风险。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达标,仍有约60%至70%患者存在复发风险。此时需进一步筛查其他血脂指标,如甘油三酯、Lp(a)]等,实施多靶点综合干预。”
为了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血脂管理仍是最主要的抓手。血脂降低后,一系列研究,包括腔内影像学研究都表明,斑块的纤维帽厚了,质和小了,炎症减少了,体积也缩小了,从而从源头上降低心梗、脑梗风险。就其用药而言,他汀是经典基础用药,但其存在最多只能降6%的局限;随后一款促进肠道吸收药物依者麦布的加入,与他汀联合应用以后,效率就明显提高,降幅可达18%到20%。近年来,随着PCSK9抑制剂的被发现,三个药进行联合,血脂可以降到80%左右。“我们就发现强化降脂确实能带来获益。它的获益不单是事件下降,还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效果,比如斑块的性质改变,变稳定,体积缩小,达到消肿。”
除了用药,梁春表示,所有慢病,尤其是动脉粥样硬化,实际上也属于代谢性疾病的异常。因此在生活方式上,要管住嘴,少吃炸鸡、啤酒、奶茶等糖、胆固醇、反式脂肪酸比较多的食物,另外还要有一个消耗的概念,进行运动。
眼下,心脑血管疾病在发达国家已呈现“拐点”,即心脑血管疾病发病与死亡率从上升转为下降的转折点,而我国仍呈上升趋势。梁春表示,欧美国家通过全民胆固醇教育、限盐行动等取得了良好效果。“我们需要改变的是过去治和救的理念,将关口前移转向提前防控,从而降低心脑血管疾病而导致的死亡。
当天,安进与中国心血管健康研究院(CCA)正式启动战略合作,推动公众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目标的正确认知,以促进心血管疾病的早筛查、早干预以及早管理,支持其推动中国心血管健康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加速中国心血管事件拐点的早日到来。作为心血管领域的领导者,近年来安进支持联盟开展多项创新项目,涵盖血脂管理优化、临床路径规范与胸痛中心建设等,持续赋能患者全程管理与疾病预防体系完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