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一则来自中国外交部的出行提醒,在中日两国掀起了轩然大波。
提醒里明确呼吁中国公民近期避免前往日本,给出的原因包括当地社会治安相关问题,以及双方在部分议题上的分歧引发的不确定性。
要知道,中国游客可是日本旅游业的“顶梁柱”,2025年上半年就有471.83万人次去日本旅游,现在中方突然发提醒,日本媒体直接炸了,旅游业界更是坐立难安。
中国游客有多“能打”?日本旅游业离不了
2025年上半年,随着旅游市场复苏,中国游客扎堆去日本,数据直接亮眼到让人咋舌。
上半年访日中国游客达471.83万人次,同比暴涨53.5%,在所有国家和地区的游客里排第二,仅次于韩国。
消费力更是碾压级别的,光4月到6月这三个月,中国游客在日本花的钱就达到5160亿日元,换算成人民币差不多247亿元,妥妥的各国游客消费第一名。
尤其是东京银座的奢侈品店、大阪心斋桥的药妆店、京都的古建筑、北海道的滑雪场,走到哪儿都能听到中文,店里更是专门配了会说中文的导购,支付宝、微信支付畅通无阻,就是为了方便中国游客花钱。
除了购物,中国游客还带动了日本的酒店、餐饮、交通等一系列产业,日本旅游业界之前还乐观预测,2025年全年中国游客消费能突破1万亿日元,帮日本旅游业彻底摆脱之前的低迷。可谁也没想到,中方这则出行提醒一出来,所有的美好预期可能都要泡汤了。
中方提醒背后:这些问题早有端倪
外交部这次发布“避免前往日本”的提醒,并不是突然决定的,而是多个因素叠加的结果。
首先是社会治安相关的担忧,最近一段时间,陆续有中国公民在日本遇到一些安全问题,虽然不是大规模事件,但也引发了广泛关注。
外交部出于保护中国公民人身安全的考虑,在提醒里明确提到了这一点,希望大家谨慎选择出行目的地。
还有就是因为双方在部分议题上的分歧,也让出行环境变得不确定,之前日本相关领导人的一些言论,引发了中方的强烈关注和不满。
可能有人会问,日本旅游业难道就靠中国游客,答案是还真差不多。
咱们可以看看之前的情况,在旅游市场正常的时候,中国游客长期占据日本外国游客总数的 20%以上,消费额更是占比超过30%,是名副其实的“消费主力军”。
而且中国游客的消费特点是“出手大方”,除了药妆、家电、奢侈品,还喜欢体验当地的特色餐饮、温泉、滑雪等项目,带动的是全产业链的收入。
反观日本旅游业的现状,虽然也有其他国家的游客,但无论是人数还是消费力,都没法和中国游客比。
比如韩国游客虽然数量比中国多,但消费额远不如中国,东南亚游客人数在增长,但大多是短途游、经济型消费,很难撑起高端市场。
更关键的是,日本很多旅游设施都是为中国游客“量身打造”的,比如很多景区的指示牌都有中文,酒店提供中文服务,甚至一些便利店都能刷支付宝。
如果中国游客大幅减少,这些设施的利用率会大大降低,很多商家可能会面临经营压力。
对于中国游客来说,中方的提醒只是一个参考,但更多人是出于自身感受和安全考虑,选择暂时不去日本。
毕竟现在旅游目的地那么多,东南亚的海岛、欧洲的古城、国内的大好河山,都是不错的选择,没必要非要冒着风险去一个让自己心里不舒服的地方。
其实这也反映了中国游客的消费观念在变化,以前大家喜欢去国外购物、旅游,现在国内的旅游设施越来越完善,商品种类越来越丰富,很多时候在国内就能享受到很好的旅游体验。
而且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大家的民族自豪感也越来越强,更愿意支持国内的旅游产业。
日本旅游业的“寒冬”要来了?
面对可能到来的“中国游客断流”,日本旅游业界已经开始慌了,纷纷想办法应对,但效果可能并不理想。
实际上,中国游客现在担心的不是价格问题,而是安全和出行体验,这些优惠活动可能很难打动大家。
不仅如此,目前双方的分歧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解决的,短期内想恢复之前的旅游热度,难度很大。
如果中国游客长期不来,日本旅游业可能会面临“寒冬”,原本预计的经济增长也会受到拖累。毕竟旅游业是日本的支柱产业之一,每年能带动大量的就业和收入,失去中国游客这个 “金主”,对日本经济的影响不容小觑。
中方发布的这则出行提醒,本质上是为了保护中国公民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这是每个国家外交部的职责所在。
而日本旅游业面临的困境,其实是自己造成的,如果不能保障中国游客的安全,不能尊重中方的核心关切,自然会失去中国游客的信任。
对于中国游客来说,旅游是为了放松心情、开阔眼界,而不是去冒险或者看别人的脸色。
现在旅游目的地那么多,我们有足够的选择空间,没必要在一棵树上吊死,无论是国内游还是国外游,安全、舒心才是最重要的。
而对于日本来说,如果想重新赢回中国游客,光靠优惠活动是不够的,关键是要拿出诚意,保障中国游客的安全,尊重中方的立场和关切,营造一个友好、安全的出行环境。
最后想问大家,外交部发布这个提醒后,你还会去日本旅游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