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秦始皇还在人世,也无法阻止各地诸侯纷纷起义、推翻秦朝的局势。项羽依然有极大的机会击败并灭亡秦朝。
秦始皇的政治才能确实很高,他能够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的帝国。然而,他过于残暴,推行严刑峻法,使百姓深受其害,民心早已流失。曾辅佐他制定统一战略的谋士尉缭就形容他为“刻薄寡恩,心如虎狼”。尉缭说,秦王在贫困时还能对人谦卑,但一旦得志,就会像猛兽一样吞噬别人。如果秦王掌握天下,所有人都会成为他的俘虏,根本无法与他长久共事。
术士侯生和卢生也曾指出,秦始皇天性刚烈专断,只相信监狱官吏,喜欢以刑罚立威。官吏们为了保住俸禄,都惧怕触犯刑律,因此无人敢尽忠。秦法极为残酷,稍有不慎便可能获罪被杀。这样的统治方式,自然无法赢得天下人心。一旦有星星之火燃起,天下的百姓与官吏必然揭竿而起。
看看刘邦、萧何这些秦朝基层官吏的出身就能明白,像刘邦这样在底层混迹的人,当时到处都是。那些走投无路的人,成了盗贼、流寇。而陈胜、吴广之所以起义,只是不愿沦为盗匪,他们选择了另一条路。
陈胜、吴广注定要起义。当时他们带兵戍边,遇到暴雨,道路不通,耽误了行程。按照秦律,误期者一律斩首。既然都是死路一条,他们索性揭竿反秦。刘邦虽有野心,但不敢在秦始皇尚在时大张旗鼓地造反;而陈胜、吴广不同,他们更有勇气和办法号召天下。
陈胜那句“天下苦秦久矣”,正道出了当时百姓的真实处境。秦二世只是替父皇背了锅,真正让百姓痛苦的是秦始皇的苛政。至于“扶苏”,那时天下人并不知道他已死,因此陈胜、吴广借扶苏之名起义,但响应者不多。若秦始皇尚在,他们或许不会打扶苏的旗号,但依旧可以借项燕的名义号召楚人反抗。只要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六国旧贵族与百姓也必然跟随响应。
胡亥继位后,只是延续了秦始皇时期的沉重徭役与赋税。他派兵镇压起义军,虽杀了周章、陈胜、项梁、魏咎等人,但关东地区的起义军却越杀越多。将军冯劫曾直言:“关东群盗蜂起,虽屡加征讨,杀戮甚众,却依旧不止。因百姓戍役、漕运之苦,赋税过重。应暂停阿房宫的建设,减轻边防徭役。”可见,大规模起义不断爆发的根本原因,就是徭役繁重、赋税苛刻,百姓生活在生死边缘,饿死、战死、累死的情况比比皆是。既然活着也是死,六国百姓便不再畏惧死亡,只能奋起反抗。
秦始皇若仍活着,唯一的优势是赵高可能无法掌权,宗室贵族与重臣也不会被大规模处死。章邯或许不会投降项羽,但即便如此,他也只是能让诸侯联军多费点力气罢了。王离所率的二十万大军,是当年蒙恬的长城精锐,战斗力极强,不比后来的囚徒军差。他们在巨鹿之战中奋战至死:苏角被杀、王离被俘,最后一名大将涉间宁死不降,自焚殉国。
其实,巨鹿之战中,诸侯联军的兵力并不比秦军弱,传说中“项羽以五万破二十万”并非事实。诸侯军能够全歼王离的长城军,自然也能击败章邯的囚徒军。最终,项羽仍然赢得了巨鹿之战。
在这种情况下,秦始皇即便还掌握关中,也无力回天。项羽攻入关中后,若秦始皇不自尽,他也难逃子婴同样的命运。对这样一位威名天下的帝王来说,死得其时或许才是最好的结局,否则,晚年如汉武帝、唐玄宗般,必然由盛转衰,声名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