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元唐南北朝,千里虬香五味脯。旧貌新颜如今天,沽酒市脯在靖。”描述的就是靖江猪肉脯。
01
追溯历史
肉脯在中国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周礼》上,就有关于肉脯的文字记载,《礼记》上则有“牛修鹿脯”之说;《论语》上有“沽酒市脯”之句。北魏的《齐民要术》上有专门一章:《脯腊》,介绍肉脯的制作及品种。据史料记载,南北朝时有五味脯、白脯、甜脆脯,唐朝时有赤明香脯、红虬脯,到元明之际有千里脯,都是当时闻名遐迩的肉脯品种。
但是如今的靖江猪肉脯和广东猪肉脯是一脉相承的,这种猪肉脯在1936年传到靖江。据说当时广东汕头有3位商人,沿长江西上,了解到靖江猪源丰富,便毅然落户靖江创办了三友食品厂(就是今天的双鱼肉脯),专门生产猪肉脯。
当时,产品主要销往上海,这就是猪肉脯的前身。经过近七十年的不断发展壮大,猪肉脯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0%,远销日本、俄罗斯、东南亚及港澳等国家和地区。除了双鱼,靖江的猪肉脯品牌还有伊香、三阳等,但双鱼肉脯还是其中最有名历史最悠久的。
02
地域优势
肉脯是将瘦肉经切片(或绞碎)、调味、腌制、摊筛、烘干、烤制等工艺制成的干熟、薄片形的一种制品。唐朝仇士良家传“赤明香”肉脯和明代弘治年间江南的“香脯”是历史上有代表性的两种肉脯产品。靖江猪肉脯传承了香脯的生产工艺,揉合赤明香肉脯的产品特色,选料讲究,配方独特。
靖江猪肉脯的制作技艺是传统瑰宝,其独特制作工艺和口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传承这份技艺,不仅可以延续传统手工艺的精湛技艺,感受古人对食材的敬畏与珍视,更能触摸一脉相承的中华饮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来源。2009年靖江肉脯制作技艺入选江苏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靖江猪肉脯”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进一步确立了其地域特色和品质优势。
03
制作工艺
靖江猪肉脯的生产工艺,经过传承发展,复杂且考究,如今不仅延续传统观念工艺,更结合现代科学技术,需要经过猪后腿分割、片肉、腌制、拌料、摊筛、脱水、静置、一烤、二烤、压平、切片、冷却等十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均经过严格把关。
将新鲜猪后腿,剔除猪皮、脂肪、筋骨,取整块纯瘦肉为原料。将其切为均匀薄片,加入适量的白糖、盐、鱼露、白胡椒粉、鸡蛋等搅拌均匀,拌好后泡15分钟,再放在竹筛上摊平。摊好后,晴天时晾晒,中途要翻面,再烘一夜。然后是剥筛,要注意角对角,之后切成大小一致的方块即可。成品猪肉脯形方正、色棕红,放在灯光前一照,透明映亮、流辉溢彩。细细品味,干、香、甜、鲜、咸,各种味道交织在一起,回味悠长、唇齿留香。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