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釜山,矗立起一座由日本知名建筑师「隈研吾」打造的全新幕墙超级摩天楼——釜山乐天塔。
项目位于釜山旧市政厅原址,全栋共计地上67层、地下7层,高342.5 米。完工后,将成韩国第3高的大楼,内设复合式商场和可360度欣赏釜山市景的顶楼观景台,每年预计可吸引逾百万名游客。
由日本建筑师隈研吾及其事务所 Kengo Kuma & Associates设计的“釜山乐天塔”(Busan Lotte Tower)项目,选址于釜山市旧市政厅原址。
该项目由乐天购物(Lotte Shopping)主导开发,预计于 2028 年竣工。
据规划数据显示,乐天集团预计该塔每年可吸引逾百万名国内外访客,这不仅意味着商业价值,也意味着城市形象的再塑造。
整栋建筑高约342.5 米,地上 67 层、地下 7 层,总建筑面积达 126,411 平方米,集办公、商业、酒店及观景功能于一体,建成后将成为釜山城市天际线中的新地标。
其设计概念呼应了釜山的港都性质,以「船隻驶过海面所留下的波纹」为灵感,藉由流东的线条和反射光影,打造一道崭新的建筑地景。
釜山乐天塔所处的位置正位于陆地与海域的界面,这种特殊的场地语境直接成为设计核心。隈研吾提出以“船只掠过海面留下的波纹”为概念母题,以流动线条与光影反射构筑垂直方向的“海上涟漪”。
项目基地临近釜山港,设计灵感源自船舶划破水面所形成的波痕!立面采用水平带状玻璃与铝制百叶结合,自底部向顶部逐渐演化:底部透明度较高,向上逐层过渡为染色玻璃,最终在顶层转化为细密的遮阳百叶,营造出一个漂浮感十足的空中观景平台。
整体立面由多层轻盈的曲面体量垂直叠合而成,每层玻璃与铝质构件之间形成细微的凹凸关系,随着高度上升逐渐展现不同尺度的呼吸感。
隈研吾团队刻意将每层曲面做轻微错动,使塔身不呈现绝对笔直的姿态,而是在视线上产生仿若波峰与波谷的节奏感。
建筑基座设有大型开放平台,与城市街区及滨海步道无缝衔接,形成连续的公共空间。下层为商业和城市服务空间,中部为办公楼层与酒店客房,上部则为观景层与餐饮区域。
无论是在远处港湾望向城市,或从城市街区向上仰视塔身,这种节奏性的形体始终带来动态的光影折射,在日光、海雾与城市灯光的不同条件下呈现出变化的视觉层次。
立面系统集成玻璃幕墙、铝制百叶与金属构件,在满足遮阳、通风与视野需求的同时,保持统一而灵动的建筑造型。
立面材质选用大面积曲面玻璃结合带状铝百叶,玻璃从透明向染色逐渐过渡,并在顶层以细密遮阳构件过滤阳光,使整栋建筑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呈现多变的视觉效果,与海岸线景观形成诗意的共鸣。
这样的外立面设计,通过玻璃与铝制横向构件的组合,模糊幕墙与建筑基底之间的边界,呈现流动感的视觉体验。
透过透明曲面的堆叠与微错位的立面处理,建筑呈现出一种既柔软又张力十足的姿态,与典型摩天塔常见的刚性几何不同,它更像是一道在海风中轻轻扭动的光影脊线,成为海岸线向天空延伸的抽象化表达。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历经多次设计调整,早期版本曾由SOM事务所负责,高度达510米,因造价高昂(业内估算超20亿美元)而一度陷入停滞。
隈研吾团队后期介入带来了截然不同的设计哲学,高度也从510米大幅缩减为345米。但隈研吾方案因大量定制曲面玻璃和复杂立面系统,造价压力依然存在。
整座建筑无意成为突兀的地标,而是试图延续城市与海之间的绵长对话。隈研吾以谦逊的姿态,让建筑成为环境的反射——光与水在一天中不断为其注入生机。同时,在结构方面项目采用核心筒结合钢结构框架,以支撑大跨度的玻璃立面与悬挑屋顶平台。
除建筑本体外,釜山乐天塔也承载着推动城市发展的战略意图。乐天购物副会长金相贤(Kim Sang-hyun)在 2023 年项目开工仪式上表示,集团希望将该塔打造为釜山的新城市象征,并助力其迈向世界级观光目的地。
除了建筑设计本身,釜山乐天塔也承载着城市发展与国家级战略的重要象征意义。乐天购物副会长金相贤(Kim Sang-hyun)在 2023 年项目正式开工时明确指出,集团希望将此塔打造为代表“釜山”的新标志,推动城市迈向世界级观光目的地。
同一时期,韩国正积极申办 2030 年世界博览会(World Expo 2030),希望以釜山作为展示国家科技、创新与 AI 能力的国际舞台,而乐天塔也一度被寄望成为世博期间展示韩国城市形象的重要建筑节点。
研吾的“乐天塔”以流动的玻璃弧线捕捉釜山的海浪韵律,让345米的超高层建筑如涟漪般融入海天之间。
每块定制曲面玻璃的微妙曲率,将城市、海洋与光影编织成一首立体诗篇——这或许是“让建筑消失”哲学最浪漫的实践。
图片:© 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
尽管最终投票结果,由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Riyadh)以 119 票胜出,但隈研吾所提出的“海岸地景”建筑语言,依然成为釜山这座港湾城市的新叙事方式。
这座高塔不仅象征着釜山对国际化抱负的持续扩张,也代表着一种介于自然与城市、海洋与建筑之间的新关系,它并非一个孤立的商业体量,而是通过光影、曲线、尺度转译,将“港口”这一城市基因转化为立体的建筑语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