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神话故事笔者铭记至今。山坡修炼者目睹一位丢钱商人错杀无辜,便自诩看透因果,却不知山顶修行者早已洞悉他们三世因缘的完整真相,且事实并不是山坡修炼者看到的那样。
这个故事恰似癌症患者的生存隐喻:我们总被眼前的困顿困住视野,却忘了生命的真相往往藏在更高远的境界里。
执念是癌症的“隐形推手”
笔者之前接诊过以为一位肠癌患者,她的案例始终让笔者难以忘怀,这位精瘦赢弱的中年女性找到我时,已属肠癌晚期,恶病质尽显。
她开口便说:“何教授,我本该和你一样。”原来她与笔者同龄,同为科研工作者,30多岁便有突出成果,却因职称晋升与党委书记产生纠葛。
近20年间,她执念于“被穿小鞋”的怨恨,耗尽心力纠缠不休,直到晋升副高后不久确诊肠癌,仍将病因归罪于当年的领导。
最终,这份郁结加速了病情恶化,出现肝转移时,她依旧沉浸在半生怨怼中。
这位患者的悲剧,恰恰印证了“境界决定结局”的真理。
心界高低定康复格局
困于琐事的“人世间境界”者,往往被负面情绪裹挟,让心理内耗成为癌细胞的“帮凶”;能看到局部因果的“山坡境界”者,虽明白情绪的危害,却难脱固有认知的束缚。
唯有抵达“山顶境界”,以更辽阔的视野接纳生命的不完美,才能为康复扫清心理障碍。
笔者始终强调,癌症是心身相关性疾病,约80%的发病与精神心理因素相关,抑郁焦虑的患者死亡率会增加 39%,而开阔的心境能激活“神经—内分泌—免疫轴”,为治疗筑牢防线。
四步拓宽心界,助力康复
对癌症患者而言,拓宽心界并非空洞的鸡汤,而是可落地的康复策略。
Part 01
换轨认知,跳出情绪牢笼
如毛泽东所言“风物长宜放眼量”,职称、恩怨等琐事在生命长度面前,不过是过眼云烟。
笔者接诊的晚期卵巢癌患者,放下“要强”的执念后,中西医结合调理两三年便实现病情稳定。
建议病友每天花10分钟冥想,梳理情绪时多问自己:“这件事一年后还重要吗?”
Part 02
扩容心量,接纳不完美
科研晋升“僧多粥少”是常态,他人的态度未必是 刻意针对。
学会将外界刺激转化为成长动力,而非对抗执念。
Part 03
立足当下,经营精神空间
癌症只是一种慢性病,并非绝症。
病友可培养兴趣爱好,参与抗癌社群,在与他人的联结中获得力量。临床数据显示,善于释放压力、拥有社会支持的患者,生存质量和生存期均显著提升。
生命的宽度,从来不由遭遇的困境决定,而在于看待困境的视野。那位肠癌患者若能早一点拓宽心界,或许就不会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
毕竟,能拯救我们的,从来不是纠结过往的执念,而是面向未来的通透与从容。
愿每位病友都能跳出执念的牢笼,以“山顶境界”看待疾病与人生,在身心和谐中找到康复的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