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言难劝该死的鬼”这话听着扎心,但最近真让人忍不住想问一句:外交部都明确提醒“非必要不赴日”了,怎么还有那么多人抢着订机票、晒攻略?
不是危言耸听。就在不久前,中国再次发布赴日旅游安全提醒,措辞克制却意味深长:当前中日关系紧张,民间对立情绪上升,中国公民在日可能遭遇歧视、骚扰甚至安全风险,建议大家三思而后行。
结果呢?小红书上“东京周末游”笔记爆火,某平台日本机票搜索量一周涨了40%,还有人留言:“政治归政治,我玩我的,关我什么事?”
乍一听,好像挺有道理,我又不去惹事,只是吃个拉面、拍个樱花,凭什么不让去?
但问题恰恰出在这儿:你以为的“与世无争”,在别人眼里,可能就是“送上门的靶子”。
为什么警示拦不住脚步?
先别急着骂“拎不清”。很多人对日本有感情,是真的。
从童年看的《灌篮高手》《名侦探柯南》,到长大后追的日剧、爱吃的寿司、迷恋的极简美学,几十年文化浸润,早就把日本刻进了不少人的“梦想清单”。尤其对80后、90后来说,去一次京都,仿佛是对自己青春的交代。
再加上现实考量:飞日本只要两三个小时,签证比欧美容易,花销也相对可控。带爸妈养老游、情侣度蜜月、闺蜜拍照打卡……性价比确实高。而且不少人早就订好了行程,临时取消损失不小,心里自然不甘。
更关键的是,很多人觉得:“我在银座喝咖啡,又不去敏感地方,能出什么事?”
可现实,比想象更复杂
事实上,风险正在悄悄升级。
今年以来,日本右翼团体针对中国游客的挑衅明显增多。有游客在浅草寺被陌生人突然质问“是不是中国人”,语气充满敌意;有留学生穿汉服逛街,被围拍辱骂;还有人在社交平台晒照后,账号遭人肉、评论区被刷屏攻击。
虽然还没爆发大规模暴力事件,但那种看不见的敌意、系统性的排外氛围,已经真实存在。
更要命的是,日本政界近期动作频频,高市早苗等右翼政客不断炒作“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配合美国围堵中国科技产业,甚至推动修宪扩军。这种政治环境下,普通中国公民很容易成为民间情绪的出气筒。
外交部发警示,不是吓唬人,而是基于真实情报和外交判断。国家不会无缘无故劝你别去,但你的“自由选择”,可能要自己承担全部后果。
爱国和旅游,真得二选一吗?
有人说:“我又没支持右翼,只是去玩,怎么就成‘不爱国’了?”
这话有一定道理。普通人不该为政治背锅,旅游本身也不是原罪。但请记住:当国家发出明确预警,你依然执意前往,就意味着你主动放弃了部分领事保护的优先响应权。万一出事,救援难度更大,舆论支持也可能减弱。
更重要的是,在当下这个节骨眼,你在日本的每一笔消费,住酒店、吃饭、购物,客观上都在支撑一个正在对华战略围堵的经济体。哪怕你只是买一杯奶茶,钱最终也可能流入那些支持扩军修宪的地方财政或企业体系。
这不是道德绑架,而是现实逻辑:个人选择从来不是孤立的,它嵌在更大的国家关系网络里。
其实,我们有更好的选择
国内真的没地方去了吗?
云南的沙溪古镇、新疆的伊犁草原、贵州的山水秘境……哪个不值得深度体验?
东南亚呢?新加坡干净安全,泰国服务贴心,越南物价低廉,同样能实现“异国感”,风险却低得多。
如果你真心喜欢日本文化,完全可以通过电影、书籍、线上展览去感受。等双边关系缓和、安全环境改善后再去,既体面,也更有底气。
最后说句实在话
“好言难劝该死的鬼”这句话狠,但背后是担忧和无奈。国家已经把话说到位了,剩下的,就是每个人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你可以选择去,但请别事后抱怨“没人提醒我”;
你也可以选择暂不去,用理性守护自己,也表达立场。
真正的自由,不是“我想干啥就干啥”,而是在看清局势后,依然能做出清醒、负责任的决定。
你觉得呢?特殊时期还该不该去日本旅游?是坚持“旅游无罪”,还是认同“克制也是爱国”?欢迎在评论区说出你的想法,你的声音,或许会影响身边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