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小镇】甘肃崆峒:文蕴武风
创始人
2025-11-23 18:02:42
0

巍巍崆峒,襟带泾河。

这里是古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的重镇。千年流转,文脉不息,武道兴盛。

崆峒山一景(央广网记者 寇刚 摄)

清晨,崆峒山的雾气还未散尽,崆峒镇“半山坡”农家乐老板朱学又在古镇里走街串巷,脚步声在晨雾中格外清晰。多年前,他守着灶台炒菜端盘;如今,他更喜欢把崆峒的山水人文说给远道而来的游客。

灶台到“舞台”

曾靠开车送游客上山谋生的朱学,看到了崆峒镇旅游发展的广阔前景,他开起了镇里第一批农家乐。

“来,尝尝我们平凉最地道的饸饹面!”朱学端着热气腾腾的面碗,熟练地放在游客面前,“这面可有来头,始于4700年前的崆峒山,用饸饹床子压制成条,粗细均匀,嚼劲十足……”

平凉饸饹面,又称合罗面、床子面,以小麦面、荞麦面为原料,利用饸饹床子将面团压成条状入锅煮熟,捞出控干,拌上熟油食用。

饸饹面是朱学最拿手的菜之一。“起初就是家常菜,游客爬完山下来吃个饭,歇个脚。”生意不温不火,他意识到,单靠“一碗饭”留不住人。“山还是那座山,如何讲出不一样的故事?”

转机来自当地政府对文旅融合的推动。近年来,崆峒镇围绕“崆峒山”大IP,系统整合武术、非遗、民俗等资源,打造崆峒文旅品牌。

如今,朱学不仅是农家乐老板,还“自封”了一个新头衔——文化宣传员。

朱学在平凉戏曲博物馆参观展品(央广网记者 寇刚 摄)

一有空,他就往平凉戏曲博物馆跑,那里有6000余件戏曲与皮影珍品,还有百姓大舞台让他过戏瘾。“虽然我唱得不怎么样,但就是爱唱。”游客一起哄,他就“开腔”。

“我小时候没有崆峒文武学校,不然我现在怕也是个高手了。”朱学站在崆峒文武学校大门外,看着孩子们习武的场景,不自觉地比划起来。

崆峒武术,是朱学逢客必荐的另一张名片。

崆峒武术系中国五大武术流派之一,发源于镇境内的崆峒山。包含百余种拳械套路,其讲究实打、实拿、以技击强身健体,在套路、技击功夫上自成一体。

崆峒武术历史悠久,《尔雅》中很早就有“空同之人武”的记载。唐代诗人李白、杜甫游历崆峒,留下了“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防身一长剑,将欲倚崆峒”的名句,让崆峒武术名扬天下。作为崆峒武术的重要传承载体,创办于1999年的崆峒文武学校正在将千年崆峒武术的精髓融入日常教学。

崆峒文武学校教学现场(央广网记者 寇刚 摄)

朱学的侄子闫志琛,现就读于崆峒文武学校。朱学每次都以“探亲”为由来学校,但每次都会被“无情”地戳穿:“叔,你咋又来了,到底是来看我的还是偷学武术的。”

朱学比划着不甚正宗的招式,却乐此不疲:“这也算是一种宣传吧。”

从灶台走向舞台,从服务游客到传播文化,朱学的转型,正是崆峒镇从传统旅游向“文旅融合”纵深发展的侧影。

“流量”变“留量”

站在重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十字路口,以崆峒山和崆峒文化为文旅核心,近年来,崆峒镇把自然风光、历史遗存与民俗风情精巧串联。

作为崆峒武术的发源地,崆峒镇将武术融入文旅血脉。每年一届的崆峒武术大会已成为当地的品牌活动,以“文体旅康养融合”为主线,通过精彩赛事、武医融合、侠文化体验等,架起一座联通传统与现代、本土与世界的武术之桥。

崆峒武术大会比赛现场(央广网发 平凉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每逢盛会,全国近20个省份、200余支代表队的6000多名武术精英齐聚一堂,在传统套路、竞赛套路等项目中展开巅峰对决。

武术薪火代代相传,今天,仍有约10万平凉人习武。崆峒武术还跨越山海,在20余国开枝散叶,同时,吸引着越来越多武术爱好者赴崆峒“探源”,带动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崆峒镇乘势而为,通过完善夜间经济配套、开发特色文创产品等举措,并精心打造文化体验项目,让游客“半日游”扩展为“过夜游”,甚至“多日游”。

过去,游客爬完崆峒山,多是吃顿饭便匆匆离去。现在,在崆峒,旅游不再只是看山看水,更可以开启深度的沉浸式文化体验。在古镇的非遗工坊里,可以围坐在老师傅身边,亲手揉捏胶泥制作各种泥塑,或剪出一幅寓意吉祥的“崆峒山色”窗花……这种促游客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角色转变,留住了游客脚步,也提升了旅游的附加值与人气。

对此,朱学最有发言权。“就我从事农家乐这几年来看,很明显的感受就是过夜的游客越来越多,旅游旺季的时候民宿一床难求。”像“半山坡”这样的农家乐,西沟村目前也已发展到14家。

朱学向游客推介当地物产(央广网记者 寇刚 摄)

“这是我们崆峒镇自产的花椒,来自圆顶山,在数伏季节成熟,味麻得很。”面对不断增多的游客,朱学也尝试推介销售本地物产。起初他在农家乐开设展台,后来村里打造了游客服务中心,为产品集中展示搭建统一平台,朱学便成了这里的常客。他一遍遍向游客介绍,没有华丽的辞藻,但那份对家乡物产发自内心的自豪感,却极具感染力。

这份真诚,延续到了游客接下来的体验和购买中。游客在品尝了地道的饸饹面后,很自然地就想带走一包本地的优质面粉;在体验了道医推拿后,会对那些草药包产生兴趣……

崆峒古镇游人如织(央广网发 平凉市崆峒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各方同向发力,小镇的旅游消费链条就这样不断延长,农业、副业与旅游业实现了无缝衔接,形成一条坚实的绿色产业链。数据呈现了这一变化,今年截至10月底,崆峒镇接待游客近30万人次,实现旅游接待收入逾3200万元。其中过夜游客占比超过五成。

“游客愿意住下来,意味着他们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去体验更深度的文化内容,愿意在餐饮、住宿、购物等方面进行更多消费。”崆峒镇文化专干李沂航说,这不仅仅是“流量”的胜利,更是“留量”的胜利,是崆峒镇文旅融合产生的化学反应。

今日的崆峒镇,正以文蕴为魂、武风为骨,在古韵与新声的交响中,铺展一幅“古道名山”、乡村振兴的现代画卷。

小镇简史:

崆峒镇地处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西南部、泾河上游之滨,是古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的重镇。全镇总面积180.6平方千米,辖15个行政村97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2.6万人。

崆峒镇文化底蕴深厚,先后发掘仰韶、齐家文化遗址等30余处;旅游资源丰富,崆峒山、龙隐寺、平凉市博物馆等旅游景点鳞次栉比。按照“民宿文旅+N”的发展模式,崆峒镇构建起“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产业链。近年来,崆峒镇先后获评“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全国最美康养小镇”等荣誉。

崆峒古镇一隅(央广网记者 寇刚 摄)

总策划:张军 于锋

总监制:伍刚 宫歆慧

统筹:陶玉德

策划:李红笛

采制:寇刚

视频:寇刚 李姝婷

鸣谢:平凉市崆峒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聂粤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脑外伤后的惊人转变:揭秘罕见的... 什么是天才综合症? 听说过“天才综合症”吗?这不是电影中的情节,而是一个真实而神秘的现象。简单来说,...
乳腺结节别急着切!名中医:满足... “体检报告上的‘乳腺结节’四个字,像一块大石头压在心里,天天担心它会癌变,恨不得马上切了才安心。”在...
Steam《明末 渊虚之羽》限... 尽管在游戏刚上线时引发了一些争议,但经过官方一系列的调整,以及对玩法的改进,现在的游戏在表现上是没得...
下周好运星座(11/23~11... 小巫宇宙星情 11月的最后一周,星象相对柔和了一些,之前受水逆折腾的小伙伴们,本周可以稍稍舒口气了。...
征服山城,无惧远行:智趣烈马如... 重庆,这座立体魔幻的山城,既有爬坡上坎的日常通勤,也有穿越群山的长途向往。当纯电车型面临充电焦虑,当...
中国日报看山西|文化IP赋能与... 《中国日报》11月21日第4版截图 “十四五”期间,在热门文化IP兴起与政府扶持政策的双重推动下,山...
探索旅游美景的独特魅力,了解其... 旅游美景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心灵与自然的深度对话。它能够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带来宁静与喜悦...
在横店,快乐无限!我们想将这些... 游园会的快乐,是什么? 是盖满印章的手册,是赢得游戏的欢呼,还是吃到美食的笑容? 当我们穿行在横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