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利比亚局势动荡不安,卡扎菲政权岌岌可危。而在遥远的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却做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决策。时任俄罗斯总统的梅德韦杰夫,在联合国安理会就利比亚问题的表决中选择了弃权。随后,他又在八国峰会上签署支持卡扎菲必须下台的联合声明。看似符合国际主流的这一决策,却成为了梅德韦杰夫政治生涯的重大转折点。作为普京的师弟,曾被普京公开支持并视为接班人的梅德韦杰夫,为什么会在短短几年内逐渐淡出政治核心呢?
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得从梅德韦杰夫是如何成为接班人谈起。梅德韦杰夫与普京的关系非常密切,两人都来自圣彼得堡,早年间都在圣彼得堡前市长索布恰克的手下工作,可谓同门师兄弟。普京在1999年上台后,逐步提拔梅德韦杰夫,让他担任了总统办公厅主任、第一副总理等重要职务,还掌管了天然气行业的监管工作,直接接管了俄罗斯的重要资源。2008年,由于普京受到宪法限制不能连任总统,他推举梅德韦杰夫参选,而自己则转任总理,形成了梅普组合的政治格局。普京钦点的梅德韦杰夫被外界广泛视为俄罗斯政权稳定的象征,大家普遍认为梅德韦杰夫必定会继续执掌国家。 梅德韦杰夫上台后,展现出了不同于普京的领导风格。他是一位法学博士,学术背景深厚,表现得比普京更加开放和温和,致力于推动现代化改革和法治建设,同时积极推动与西方的关系重启,想要让俄罗斯融入全球化主流。然而,普京则主要掌控着安全、能源和外交等关键领域,二人各司其职,初期配合默契,民调支持率也一度超过70%。但实际上,这对搭档从一开始就存在理念上的差异。普京曾亲历苏联解体的阵痛,对西方始终保持警惕,认为俄罗斯必须依靠强硬的实力来保障自身安全;而梅德韦杰夫则更倾向于通过规则和合作,与西方建立互信,以为俄罗斯争取更好的发展环境。这种深层的理念差异,犹如一颗埋在地下的种子,等待着合适的时机爆发,而这个时机,正是2011年的卡扎菲事件。 2011年,利比亚爆发内战,卡扎菲政权面临崩溃,西方各国决定介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第1973号决议,设立了禁飞区,为后续的军事干预铺平了道路。俄罗斯与利比亚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包括数十亿美元的军售合同和能源项目。如果利比亚局势失控,俄罗斯的利益将遭受重大损失。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俄罗斯拥有否决权,本可以阻止该决议的通过。然而,梅德韦杰夫选择了弃权,他希望通过这一举动向西方示好,争取信任,以便推动俄美关系重启,同时也让俄罗斯展示遵守国际法的形象。然而,梅德韦杰夫并未预料到,这一决定不仅让俄罗斯遭受巨大损失,还改变了自己的政治命运。 普京对梅德韦杰夫的弃权决定愤怒至极,他公开批评北约的军事干预是十字军东征,并指责西方借联合国的名义,实际是推翻主权政权。而梅德韦杰夫的弃权,实际上是将俄罗斯的战略主动权拱手让人,展现了软弱的一面。这也是两人首次在重大外交问题上产生公开分歧,震动了整个俄罗斯政坛。此后,普京的判断得到了验证,北约借着安理会决议的授权,对利比亚展开了大规模军事打击,最终导致卡扎菲政权倒台,卡扎菲本人也被杀害。而俄罗斯在利比亚的所有投资和合同付诸东流,不仅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反而使得西方在北非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展,直接威胁到俄罗斯的地缘安全。梅德韦杰夫通过妥协换取信任的希望彻底破灭,西方并未因为弃权而对俄罗斯采取宽容态度,反而继续推进北约东扩,完全无视俄罗斯的安全关切。 这一事件后,俄罗斯的国家战略发生了转变,普京的主权至上、安全优先理念成为主流。2012年,普京宣布重返总统职位,结束了梅普组合实验,梅德韦杰夫转任总理,表面上仍然位居权力核心,实际上已经被逐步排除出关键决策圈。他的工作领域被限制在国内经济事务,而他曾主推的现代化改革与西方改善关系的议程,则被搁置一旁。经历了卡扎菲事件的教训,俄罗斯上下意识到,对西方的妥协根本无法换来尊重和利益,唯有强硬才能守住国家的核心利益。在梅德韦杰夫担任总理期间,他的改革措施频频遭遇阻碍,缺乏足够的支持,民众的支持率逐年下滑。人们已经不再相信他的温和路线能够为俄罗斯带来利益。 2020年,梅德韦杰夫辞去总理职务,转任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虽然这一职务看似重要,但实际上更多是象征性而非实权,标志着他彻底退出了俄罗斯的权力核心圈。后来,梅德韦杰夫又被任命为武装力量征募委员会主席,尽管看似有了新的职责,但与他曾经被视为接班人的地位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为了适应俄罗斯的政治氛围,梅德韦杰夫开始转变自己的形象,在社交媒体上发表更为强硬的言论,甚至与外国政要展开口水战,时不时提及核威慑,试图重塑自己强硬的形象,但这一切已经为时已晚。梅德韦杰夫曾相信,通过融入西方体系,俄罗斯能够实现发展。然而,他忽视了地缘政治的严酷现实。自苏联解体以来,西方一直将俄罗斯视为潜在威胁,北约的东扩从未停歇,对俄罗斯的打压和遏制始终是其长期战略,不会因为俄罗斯单方面的妥协而改变。而普京深知,在经历了苏联解体的混乱和俄罗斯的低谷期后,只有强大的实力,才能确保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的安全与地位。卡扎菲事件不仅暴露了梅德韦杰夫与普京之间的分歧,也让俄罗斯民众和政治精英看清了西方的真实面目,最终选择支持普京的强硬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