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说呢,最近朋友圈里要是没刷到南京的梧桐大道或老门东的夜景,那可能真是算法出了bug。就在上周,我那个常年蹲家码字的朋友突然甩来机票订单截图:"抢到五一去南京的高铁票了,这回总算能喝上网红奶茶了!"——你看,这座城市的吸引力,已经卷到让死宅主动出门了。
当网红指数撞上民宿预订量
鸥维数据刚发布的年度榜单里,南京的网红城市指数蹿到全国第五,129.76的热度值比去年涨了将近20%。但更狠的是木鸟民宿的预订数据:五一期间南京民宿的订单量直接飙到全国第二,新街口周边那些带露台的民国老宅,现在订房得拼手速。
话说回来,我去年秋天在颐和路住过一家改造自1934年银行宿舍的民宿。清晨被梧桐叶沙沙声吵醒时,突然理解为什么网友说"行李箱装不下南京人的暖"——房东大姐硬塞给我两盒现烤的桂花糕,说是怕游客排队买不到。这种细节,你懂的,比任何宣传片都管用。
从演唱会票房到全球经典目的地
追星族们可能早就发现,南京这两年成了顶流演唱会的必选站点。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南京大型演唱会票房连续两年稳居全国前十。上个月我同事为看某天王演唱会特意飞南京,结果被奥体中心周边二十多家凌晨还亮着灯的鸭血粉丝汤店震撼到:"这服务意识,活该他们能上榜全球100经典目的地!"
对了突然想起,去年在先锋书店遇到个韩国留学生,她手机相册里存着从中山陵到熙南里的九宫格打卡照。"我们教授说,想理解中国近现代史,就得先读懂南京的梧桐树。"她边说边展示刚淘的云锦书签——你看,文旅融合这事,南京算是玩明白了。
软件产业与人才政策的化学反应
但要说最让我意外的,还是北京大学那份《新质人才竞争力报告》。南京在296个城市里排第六,比去年又前进两位。在珠江路的咖啡店遇到过个95后程序员,他给我算过笔账:"租房补贴每月直接打2000,硕士落户只需1个月社保,我们公司10个新人里6个冲这政策来的。"
或许有人不知道,南京现在有124家上市公司,光是软件谷就聚集了3600多家企业。三月份政府开大会说要搞万亿级软件产业时,我那个开IT培训公司的发小连夜群发消息:"赶紧让学员恶补Python,南京这波红利能吃五年!"——产业和人才就像盐水鸭和桂花酿,搭对了就香飘十里。(www.cfbcr.com)
博物馆与奶茶店的奇妙共生
上周在六朝博物馆看到穿汉服的小姐姐们举着茶颜悦色的杯子拍vlog,突然意识到南京的厉害之处:能把明城墙和网红奶茶店无缝衔接。文旅局的朋友说过个金句:"我们搞夜游秦淮河项目时,特意在画舫上装了5G基站——老祖宗的遗产要守,年轻人的需求也得接住。"(www.ldbqb.com)
一般来说,城市火个一两年就后劲不足,但南京从2023年"总要来趟南京吧"的热搜,到今年清明假期游客自发创作的"南京温暖文学",热度曲线愣是走出了牛首山佛顶宫的气势。所以啊,当五一的人潮涌向科巷的藕饼和浦口火车站的旧月台时,这座城市的双引擎,早就加满了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