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志·庞统法正传第七》中记载了庞统的死因:“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这个死因看似简单,却隐藏着许多疑点。作为蜀汉的军师,庞统为何会出现在前线,甚至走到最前面充当冲锋的先锋呢?更让人疑惑的是,庞统已经包围了雒县,按理应该在中军指挥作战,怎么可能跑到前线去,最终成为了张任的箭靶呢?
一、庞统死因之疑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庞统和刘备的行军路线不同。庞统选择了较为崎岖的小路,而刘备则走了宽广的大道。庞统下令魏延带兵从南小路进攻,而刘备则让黄忠从山北大路前行。两路人马约定在雒城汇合,一同攻城。
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小细节是,刘备在这次分道时,将自己心爱的坐骑——的卢马,送给了庞统。刘备的原话是希望庞统能顺利些,这一交换坐骑的举动,体现了刘备对庞统的重视。然而,令人没有料到的是,庞统竟然在落凤坡遭遇了悲剧,虽然他与刘备共同打下了江山,却在攻城的途中英年早逝。
不少人认为庞统的死是张任所致,但其实这背后涉及到的责任人,或许有着更加复杂的关系。庞统的死,和刘备、魏延都脱不了关系。
二、庞统究竟死于谁手?
要弄清楚庞统到底死在谁手上,就必须回顾一下刘备在涪城犒赏三军的事件。当时,刘备凭借高超的战术,迅速占领了刘璋的诸多城池,逼近成都后,他决定在涪城进行军队的犒赏,大家在酒宴上尽情欢庆。然而,庞统却在此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当众说道:“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这番话直指刘备的行为不符合仁义之道。刘备听后大怒,随即反驳:“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
如果是曹操、袁绍之流,庞统恐怕早已丧命。但刘备并没有如此严厉,他仅仅把庞统赶出了宴席,并没做出过激举动。尽管如此,庞统当众指责刘备,显然让刘备感到极为不悦。这种公开的冲突为庞统的死埋下了隐患。
三、刘备的隐秘决定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庞统的死与刘备直接相关。庞统作为军师,一直以来都是军中最有策略和胆略的谋士,然而,刘备竟然将庞统派往前线,这本身就充满了危险。攻城应该是武将的工作,而庞统作为军师,最适合的角色是在指挥中军。刘备的安排,几乎可以视为将庞统送上死亡的道路。
据《三国演义》记载,魏延担任先锋,走在最前面。张任原本放过了魏延,但当庞统骑马到达时,张任却下令射箭,结果庞统被流矢射中致命。然而,这样的解释未必完全合理。魏延是蜀汉军中最强悍的将领,如果他真的在前线指挥,庞统就不会成为孤立无援的目标。为了保护庞统,必然会安排许多盾牌兵保护他,就如同许褚在潼关之战中做得那样,利用盾牌挡箭。
那么,庞统为何如此不幸地死于张任的箭下?若仔细推敲,庞统可能是在魏延的默许下,被暗中下了冷箭。魏延作为先锋,不可能对庞统的死视而不见,这其中必有魏延的暗中之举。
四、幕后推手——刘备的心思
若庞统真的是死于魏延之手,那么最终的幕后主使只能是刘备。庞统在涪城公开挑战刘备的仁义,已经让刘备感到丢面子。对于刘备而言,他需要通过一些手段保持自己在众将中的威信。因此,庞统的死,可能并非偶然,而是刘备为了维护自己在军中的权威和面子,暗中做出的决策。
从魏延和庞统的死讯传来后,魏延得到了极大的晋升——被任命为牙门大将。这一晋升实在过于突然,因为魏延并没有经历什么重大战役便迅速晋升,直接取代了之前的高职位。这一切背后,或许正是刘备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而做出的布局。
五、庞统之死后的最大受益者
庞统死后,最大受益者无疑是魏延。魏延被任命为牙门将,随后又被提拔为汉中太守,职位甚至高于关羽和张飞。这一切变化,都是庞统死后才发生的。
而对于诸葛亮来说,庞统的死虽让他少了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却也让自己的责任更加沉重。庞统的才华和声望,本可以为蜀汉增添不少力量,但他却在关键时刻丧命。
总的来说,庞统的死并非单纯的偶然事件,刘备和魏延都有着一定的责任。庞统作为蜀汉的凤雏才子,却因主公的不理解与部下的权力斗争,最终葬送了自己的一生,令人感到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