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陆河擂茶与之前介绍过的福建客家擂茶的起源相似,都源于为躲避战乱而南下的客家先民。
01
陆河擂茶的由来
据《海丰县志》《陆丰县志》及陆河多姓谱牒记载,唐宋年间陆河客家先民为了躲避战火,从中原地区举族一路南迁至隶属于南海郡博罗县,为畬族居住地,当时被称为“蛮夷之地”。到了东晋时期,该地隶属东官郡海丰县,经过融合发展,成为汉畬杂居地。
从如今的视角来分析,擂茶在当时发展和盛行有一定的必然性。当时客家先民南迁后居住在闭塞、多雨,寒凉的山区环境中,人体需求的碘、钠、硒元素严重流失,加上长距离长时段的迁徙,许多人都患有胃寒腹泻、百日咳、子夜哮喘等。为了适应环境,强身健体。包含多种原料,且具有“暖胃、性温、理中”特点的陆河擂茶应运而生。
02
兴起的历史渊源
而客家擂茶的这种功效也并非唐宋时期才发现,据说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相传,当时刘备领兵驻扎江南,将士们大部分都不是南方人,很多人都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且正值酷暑,气候炎热,一时间军中上吐下泻的士兵很多,严重影响作战能力。四处寻医问药无果后,正犯愁,恰巧有一位老婆婆便联合相亲,烹煮当地人常喝的擂茶送给士兵们,很快就缓解了他们的病情。所以当客家人来到陆河后,选择擂茶作为对抗环境的良方也并非偶然,而是有历史依据的。
后来擂茶不仅仅只是缓解身体不适的饮品,更在时间的积淀中成为当地人的一种习俗和文化。人们开始以擂茶待客作为普遍的礼节,而且不论是亲朋好友来访,或是婚嫁喜庆等重要场合,都会制作和饮用擂茶。
03
工具配料及工序
陆河擂茶的制作方式和福建擂茶的制作方式大致相同,制作工具也大差不差,内壁粗而密的擂茶钵和木制的擂茶槌。制作擂茶的原料以焙炒过的绿茶、芝麻、花生仁等为主。先将茶叶、和芝麻放入擂茶钵中旋磨,再加入花生仁继续旋磨,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入少许水,直至原料磨成糊状的“茶泥”或“擂茶脚子”。之后再冲入沸水,并作适当搅拌,直到茶泥与水融为一体。
陆河擂茶配料多种多样,可以因寒暑季候或荤素各异加入不同的佐料和青草药物。因为配料不同,叫法也不同,分为“咸茶”和“油茶”。咸茶用料比较简单,只要加入绿茶、芝麻、花生即可,是较通俗的饮茶方式。而油茶则比较丰富,有鲜艾叶、薄荷叶、生茶叶、枫树嫩芽、紫苏叶、番香、香苏、鸡脚刺、玫嫩芽、芫荽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