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
长生桥镇恩予社工负责人 张 茜
三个月前,家住江南水岸公租房的小曾整日蜷缩在出租屋,作为一名精神障碍患者,27岁的小曾把自己锁在“两点一线”的沉默里——白天盯着天花板,深夜刷短视频到凌晨。而现在,他每天都会到社区康复站,在我们社工的陪伴下,一起打打“八段锦”,跟其他人聊聊天。
这是一场关于“回归”的漫长接力,在长生桥镇,588名精神障碍患者曾像散落的拼图,而“渝康家园”正用“132”模式悄然拼接起他们与社会的连接。这里没有生硬的“强迫式”服务,只有一个个被重新点亮的生命故事,在社区的角落温暖流淌。
一堵会“说话”的墙:从“隐身”到“显影”的第一步
走进长生桥镇渝康家园,迎面是一面手绘墙,歪歪扭扭的线条里藏着特殊的密码:有人画了颗胖乎乎的大白菜,有人用红笔描出红灿灿的小花,最显眼的角落,是29岁小李的“大作”——破土的幼苗、果实饱满的蔬菜——这是他第一次愿意表达康复的愿望。那个曾经沉默寡言的男孩,如今正抱着空灵鼓坐在靠窗的位置,指尖落下时,《我和你》的旋律混着阳光铺洒。
这面墙见证的,是“一人一档”精细化服务的起点。
三个月前,当我们带着民警敲开小曾的家门时,迎接我们的是凝滞的空气和灰暗的窗帘。通过141智治网格的信息锚点,我们发现这个年轻人反复念叨“上班三个月就不用服药”,我们决定从“躯体管理”切入,用八段锦的韵律敲开他封闭的世界。
如今,全镇9个社区康复站都装上了空灵鼓,4个站点响起非洲鼓的节奏,40-60通每周的电话回访,让每个“小曾”的细微变化都被捕捉——不是冰冷的数据,而是“今天他多走了两百米”“昨天主动和邻居打了招呼”的温暖记录。
三种声音的和鸣:党政搭台、社工谱曲、家庭和声
每周的“家属课堂”,总飘着红糖姜茶的香气。小杨的母亲攥着笔记本坐在第一排,本子上记满“如何用音乐缓解焦虑”“社交技能训练三步骤”……
在长生桥镇,康复不是某一方的独角戏:镇党委政府像穿针引线的“织网者”,争取福彩资金等支持,打通民政、卫健、残联的资源管道,链接社会单位、社工组织、爱心人士等社会力量,让慈善公益化作渝康家园里咖啡屋的磨豆机、编制中的手工品、空灵鼓的小课堂,可见、可感;我们社工则是细腻的“调音师”,我们发现居民最初对康复站“躲躲闪闪”,便设计“15人共绘墙绘”活动,让志愿者、患者、普通居民握着同一支画笔,在颜料飞溅中消弭隔阂;而家庭,是最坚实的“低音声部”——家长互助联盟的成员们会在深夜接起焦虑的电话,会推着行动不便的病友去看每月一次的社区电影,更会在咖啡屋试营业时,带着自家烘焙的饼干来“捧场”。
最动人的改变发生在就业市场。政府主导的就业帮扶链,让患者获得辅助性岗位,走进常规职场,社工设计的“岗前模拟咖啡吧”,正让更多人在研磨咖啡豆的香气中,预演着“上班族”的日常。
当小谭骑着自行车穿梭在社区,当空灵鼓的乐声飘进街角的便利店,这个曾经被视为“特殊群体”的社群,正用自己的方式改写着社区的基因。
当“零肇事”成为最动人的注脚
在渝康家园的荣誉墙上,挂着一块铜牌,“2024年5月荣获重庆市民政局颁发的‘重庆市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服务市级联系指导点’称号”,这是长生桥镇用心用情服务精康患者的勋章。
两年间,120余场活动、6000人次服务、零肇事肇祸记录,这些数字最终都化作“小曾”们眼中的光。真正的康复,从不是把人困在“服务体系”里,而是让每个生命都能在社会的坐标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刻度。
从怕引起误会“不敢挂牌”到各方发力建“市级示范”,从“被动治疗”到“主动融入”,在长生桥镇,“132”不再是冰冷的模式代码,而是1份以心换心的坚持、3方温暖有力的托举、2条通向希望的轨道。暮色四合时,渝康家园的灯还亮着。社工刘文在当天的日志里写下:“小曾今天问,下个月的社区活动能不能当志愿者。”窗外,春风正拂过那面手绘墙,小李画的幼苗早已“长出”果实,小谭刻过的墙痕被涂上了温暖的黄色——那些曾被命运按下“暂停键”的生命,终究在多方托举中重新找回了属于自己的节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