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朋友说,她辛辛苦苦十几年,熬夜带娃,送孩子上学,省吃俭用把最好的给了他。
可等孩子长大了,却冲她吼:“别管我!”、“你烦不烦!”、“你什么都不懂!”甚至把门一摔,将她关在门外。
朋友又心酸又失落:“我做错了什么?”
我见过朋友与她孩子的相处方式,我想说,她没错在心意上,可能错在方式上。
她以为是爱,可孩子却觉得是伤。
有4种父母,很容易就把孩子养成“仇人”,尤其是第3种,我们一定要避开。
一:第一种,控制欲太强的父母
朋友以前跟她孩子的相处模式就是:
她说孩子该穿几件衣服,孩子不能说“不行”;
她说饭要吃完一整碗,他不能剩一口;
她说文科没出路,就得学理科,孩子再不愿意也得咬牙上。
甚至连孩子要不要参加校外活动、和谁做朋友,她都一一干涉,样样插手。
孩子小时候不敢反驳,表面“听话”,心里却早已在偷偷反抗。
她总以为,“我比你懂,我是为你好”,可从孩子一脸怨气的表情,却可以看出,他真的很反感“凡事都要管”的妈妈。
孩子从小就没笑脸,尤其是看见妈妈,他总是躲得远远的。
控制不是爱,是一种“霸道的好”。
我们控制得越狠,孩子就离我们越远。
他小时候听你的,是怕你;他大了不理你,是恨你。
真正的爱,不是安排,是尊重。
你给他空间,他才愿意靠近你;你抓得太紧,他连影子都留不下。
二:第二种,“嘴上没一句好话”的父母
有一种父母,嘴里永远只有挑剔,孩子再怎么努力,也得不到一句表扬。
孩子考了全班第五,他说:“别人怎么就能考第一?”
孩子画了一幅画,他说:“这乱七八糟的,能看吗?”
孩子帮忙端了碗饭,他也不说声谢,只回一句:“拿稳点,别撒了!”
他们觉得,夸孩子会“骄傲”,只有批评才能让他进步。
可他们没看见,孩子那一瞬间垂下的眼神、转身走开的背影,藏着多少次被泼冷水的心情。
很多父母以为,孩子能被骂醒,可有些孩子是被“骂垮”的。
我有个远房亲戚,儿子学习还不错,每次考试都八十多九十分。
可亲戚却总在饭桌上对他说:“就你那点成绩,连隔壁小玲都不如。”“你别得意,下次考啥样还不知道呢。”
孩子每次听到这话,脸上的笑容,马上凝成冰。
他高中一毕业就出去打工了,平时不说话,不打电话,一年也回不了一次家。
孩子不是不努力,而是努力了却被看不起。他觉得,自己再好也不够你满意。
他开始自我怀疑,怀疑自己永远不行,不值得喜欢,不值得被期待。
嘴巴若是把刀,说出去的话,真能伤人。
父母嘴上好一点,孩子心里,才亮堂一点。
三:第三种,当众揭短的父母
我见过一位家长,当着大家伙的面,就说这些话:
“我家那个不争气,一点都不省心。”
“我跟你讲啊,他还偷偷给别的女孩写情书,笑死人了。”
“天天不想着好好学习,整天想那些没用的,以后能有啥出息。”
他以为是玩笑,别人笑了,孩子却哭了。
他是在讲“过去的小事”,但对孩子来说,是现在的尊严。
孩子的自尊心,就像一张纸,揉皱一次,就难抚平。他不当场反抗,是忍;忍久了,心也就死了。
一个被当众“打脸”的孩子,很难再把你放进心里。
四:第四种,总说“别烦我”的父母
我邻居家一个女孩,高中生,成绩不差,但整天都冷着脸。
她妈妈跟我说:“她现在越大,越不跟我说话了,有什么都自己闷着。”
我问:“你平时都跟她聊吗?”
这位妈妈说:“她说她心里烦,我就说——烦什么烦,我们上班累死累活,不更烦吗?”
这个反问,把与孩子交流的窗口,直接堵上了。
孩子不是想得到答案,他只是想你听他说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点头,哪怕你只说一句“我在听”,对他来说,都是一种安全感。
你不听,他就不说;你不在,他就不找;你冷着,他就冷回去。
这类父母,不打不骂,也不管太多。但有一个毛病特别伤人:冷。
孩子哭了,他说:“别哭了,烦死了。”
孩子想说学校的事,他摆手:“我没空听。”
孩子想要一个拥抱,他扭头看手机:“多大了,别黏糊。”
很多父母说:“我家孩子越来越难懂。”
其实,孩子不是不想说话,是被一次次敷衍后,学会了闭嘴;不是不想靠近,是一次次碰壁后,学会了自保。
孩子不是一夜之间变了,是一次次爱里藏着的伤,让他慢慢学会了远离。
愿我们,都能成为让孩子越走越近的那种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