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说过:“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
为什么要去博物馆?今天,江西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当我们去看博物馆时,我们在看什么。
知来处。“铜鸟一觉醒来,时间已经飞行了三千年,太阳还是那个太阳。”——《历史的看客》,把人类和文明遗迹的关系揭露无疑——我们端详文物的时候,文物也在审视着我们。它们是历史的看客,承载了历史;我们是历史的过客,也构成了历史。这或许,就是博物馆、遗址地的魅力所在。
在江西省博物馆,我们凝视商代伏鸟双尾青铜虎。它外展动静相宜的栩栩身姿,内蕴古朴细腻的精工巧技。作为目前所知最大的先秦青铜虎,它出土于新干大洋洲商墓,是赣鄱文明的重要见证。以此为起点,我们开始体悟南方青铜文明的瑰丽想象,也得以定位赣鄱大地独特文明坐标。
在中国陶瓷博物馆,我们驻足于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前。青花湛蓝苍翠,白釉光润素净。一件件瓷器从泥与火中诞生,又沿海上丝路远渡重洋。万亿匠心,创造出“瓷”场天花板,既是景德镇与世界对话的方式,也助推江西千年文脉绽放万里芳华。
在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我们俯身看那些沉甸甸的马蹄金的同时,还可凝神注视那些泛黄的《论语》竹简 —— 它们整齐叠放,每简容24 字,庄重典丽的书风扑面而来。由此,我们跨越约 1800 年的时光长河,窥见失传于汉末魏晋的《齐论》真容,也得以重新思索儒家思想的演进轨迹与文化发展的脉络。
除此之外,博物馆的展品还承载着那无尽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辛劳的汗水凝结在瓷器的釉面,江上的风声写进了出海的帆影,君王的尊荣铸进金属的表面,书生的悲喜隐在泛黄的书篇……
在博物馆,那无尽的远方,那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历史呼啸,我自岿然。”
所有过去,皆是未来。
明去处。在当代,博物馆的定义在扩大,也正成为城市的“文化发动机”。
陈丹青曾说:“我上过世界上最好的大学,就是博物馆。”从某种角度上讲,读懂一座城,便是从走进博物馆开始。如今,博物馆不仅是收藏文物的场所,更是激发城市文化活力、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
比如,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已然成为城市更新中的文化地标,与陶溪川文创街区联动,吸引了无数海内外游客前来“赶集”,带动了餐饮、住宿、文创、演艺等全链条发展。
当文物不再封尘,而是走入城市肌理,博物馆也成为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一。更重要的是,博物馆建构人类共同的心灵家园。在博物馆的方寸之间,我们得以了解万物变化、得知万事变迁,从而更好地把握历史规律、认清文化走向、确立前进方向。
如果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那博物馆就是最好的阅览室。
而江西,这片人文荟萃的土地,藏着数不尽的惊喜。若不见吉州窑的「木叶盏」,永远无法体会古人将自然之美融入陶瓷的巧思,一片叶子入窑,竟在黑釉盏中化作永恒,诠释着 “天人合一” 的东方哲学。在品味孤独时,八大山人笔下的「墨荷」会轻声作答,寥寥几笔勾勒出的荷叶、荷花,以极简笔触勾勒出生命的张力,尽显文人画的风骨与神韵。在「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身上,我们目睹制瓷的极致工艺,见证着 “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 的辉煌。
一器一典管窥古韵,方寸之间尽览千年,如果你来江西,不妨循着博物馆走一程。截至2024年底,全省登记备案的博物馆206家,其中文物系统国有博物馆138家,国家一级博物馆17家,独具特色的各类博物馆,分布在山水之间,也潜藏在历史的光影中,厚实了赣鄱大地的人文底蕴,讲述着这片土地的物华天宝。若真心想懂江西,就别只读书本,也别只看风景。在世界博物馆日,让我们一起发现江西博物之美。
编辑:黄嘉婷
审校:罗永顺
【免责声明】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