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之后,盛夏将临,天气炎热,雨水充裕,湿气渐盛。你有没有这种感觉:
明明睡了很久,起床却很累,打不起精神;
肚子的赘肉怎么都减不掉,少吃也无济于事;
整天脸上油光满面,痘痘更是“此起彼伏”……
看似很多的问题,其实都是因为湿气重!
国医大师路志正曾言:“湿非一病、百病兼之。”
湿气重带来的危害远超想象,它不仅会阻碍脾胃运化,引发消化不良、腹胀腹泻;长期积聚还会侵袭关节,导致疼痛肿胀;尤其对女性而言,月经不调、带下异常等妇科问题,也与湿气脱不了干系。
中医将湿气分为外湿与内湿。
外湿:外部环境中的湿气容易侵入人体。比如夏天暑多挟湿,湿气作乱更加猖獗,尤其南方雨季,人体就如同置身于蒸笼中的包子,无时无刻不被水汽所包裹,能不生病吗?
内湿: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也是“罪魁祸首”。经常熬夜、压力过大、过度饮酒、爱吃油腻辛辣的食物等,都会损伤脾胃,导致湿气内生。
当然,不同人的体质和生活习惯不同,所以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出现湿气重的情况。
若想知道自己是否被湿气“缠上”,不妨对照以下几个“自检信号”:
01 舌苔观察
苔色异常:舌苔颜色过白、发黄,或者比较厚腻。
齿痕舌象:舌头的两侧有牙齿压迫的痕迹(齿痕)。
02 大便检查
形态改变:大便不成形,易粘在马桶上,不容易用水冲掉。
03 身体状态
晨起疲劳:起床时特别疲劳,头发晕,浑身不清爽,人也懒得动。
关节不适:四肢关节出现酸痛、沉重、屈伸不利等情况。
04 食欲与消化
食欲下降:食欲和消化功能下降,看到食物没有胃口,或吃一点就饱了。
05 皮肤与头发
皮肤油腻:皮肤容易出油,甚至出现痤疮、湿疹等皮肤问题。
头发油腻:头发也容易变得油腻,并且有脱发的现象。
06 精神状态
乏力嗜睡:常常感到乏力,精神比较差,可能伴随着困倦嗜睡等症状。
“脾主长夏”,若此时不固护脾胃,秋冬必生百病!如何借助千年中医智慧,在湿热季为脾胃筑起“防护墙”?这份调理秘籍请收好!
壹
中医调理:千古名方,利水渗湿
张仲景的五苓散作为中医经典名方之一,祛湿之力温和而有效,药力直达病所,特别适合深受湿邪困扰的患者。
它能迅速利水渗湿,温阳化气,将体内积聚的湿气有效清除,让那些因湿气导致的困重、乏力、水肿等症状无处遁形。
组方仅由5味药配伍而成:
茯苓:甘淡平,利水渗湿,健脾宁心,是方中的“主力军”,既能祛湿,又能健脾,一举两得。
猪苓:甘淡平,专攻利水渗湿,与茯苓相辅相成,增强祛湿效果。
泽泻:甘寒,利水渗湿,泄热,能清除湿热,尤其适合湿热内蕴的人群。
白术:苦甘温,健脾燥湿,增强脾胃运化功能,从根源上解决湿气问题。
桂枝:辛甘温,温阳化气,助阳化湿,推动水湿排出体外。
这五味药配伍精妙,虽药味不多,但效果显著。既有茯苓、猪苓、泽泻主攻利水渗湿,又有白术健脾燥湿,桂枝温阳化气,双管齐下,直击湿气难题。
贰
饮食调养:五谷为养,药食同源
《千金要方》云 :“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祛湿可从饮食下手,让吃进嘴的每一口都帮着身体排湿气!
淮山药芡实薏米汤
【食材】淮山药20克,芡实15克,炒薏米30克,黄芪15克,猪排骨150克。
【做法】先用水浸泡淮山药,薏米用锅炒至微黄,排骨洗净斩块,芡实、黄芪用清水洗净。将全部食材放进汤煲内煲1.5小时,调味食用。
【功效】健脾醒胃、祛湿抗疲劳,适于脾虚湿重、精神不振、大便溏泄者。便秘者不适宜。
茯苓陈皮饮
【食材】茯苓20克、陈皮3~5克。
【做法】茯苓、陈皮洗干净,然后用清水稍稍浸泡10~20分钟,接着一起放入锅中煮30分钟,经常咽干者可再加麦冬、沙参同煮。
【功效】理气健脾、祛湿化痰、宁心安神。对于水湿内困的患者以及痰湿体质的人群尤其适宜。
日常饮食
推荐山药、冬瓜、绿豆、生姜等,尽量避开冰镇瓜果、凉茶冷饮、辣椒、烈酒、奶油甜点、油炸烧烤等。
叁
生活调摄:顺时养生,避湿护正
老祖宗说“天人相应”,生活作息跟着自然规律走,把日常起居调整好了,身体的保护屏障坚固了,湿气就不容易找上门!
多运动,养阳气
“阳气足,湿气除”,每天慢跑、散步、打打八段锦、五禽戏,微微出汗就好,别练到大汗淋漓。阳气足了,湿气随之跟着汗水排出去。
睡好觉,调阴阳
晚上9~11点早点睡,养肝血、养脾胃;中午抽空眯20分钟。睡眠充足,脾胃功能强,湿气自然代谢掉。
日常防湿要留心
别睡潮湿地方,雨天少出门;洗完澡、头及时擦干,别湿发睡觉;衣服湿了赶紧换,别给湿气可乘之机!
祛湿非一日之功,需耐心坚持。当体内湿气渐消,你会惊喜发现:腰腿轻盈有力,精神饱满充沛,健康状态悄然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