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剩男”两个字已经开始慢慢流行,越来越多的适婚男性因为种种原因,而无法找到适合的结婚伴侣。
据大数据显示,现在有两个极端,一边是女生在相亲节目中“海选”男嘉宾,一边是近30000万男性连相亲的资格都没有。
第七次人口普查再次告诉世人,“剩男“危机正在悄然上演,甚至已经成为了很难逆转的趋势。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多的男性,找不到可以携手一生的伴侣呢?也许真相比我们想的更扎心。
01
几年前,就在网上疯传“3000万光棍”的话题时,许多人还抱有疑问的态度:“真的假的?数据可靠吗?”
可查阅官方数据后不难发现,这真的不是蛊惑人心的谣言,而是真实存在的事实。
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10到19岁这两个年龄段的男女比例已经超过115,远高103-107的正常值。
仅00后男性群体,就比同龄女性多出一千多万人。
直白来讲,在他们到了结婚年龄的时候,全国将至少有上千万的男性甚至连“竞争上岗”的资格都没有。
除了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外,地理分布、收入水平和教育背景等因素对男性找伴侣也有着巨大的影响,真正能“匹配”的对象变得更稀缺。
所以说,这不是恋爱自由的问题,是纯粹的“数学题”,少了就是少了,多出来的人再优秀也没地方“安放”。
而造成这一切后果的根本原因,归根到底还是传统思想在作祟,很多家庭过于重男轻女。
02
虽然近几十年来,很多人在明面上表示:“男女都一样!”,但其实骨子里,他们依旧对“必须生儿子”抱有执念。
其实,理解这种执念并不难,这和历史和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
在过去几千年里,中国一直处在父权社会,早已把“儿子才能传宗接代”的概念刻进了骨血。
譬如在广东,只有生儿子才会举行“点灯”的庆祝形式,生女儿更多的是沉默和无奈。
除此外,至今在许多地方,只有儿子才能继承房产和土地以及其他财产,多数人都默认“女儿嫁出去就是别人家的人”了,根本轮不到她插手。
别说是在一些农村,哪怕是在城市里,如果第一胎是女儿,不少父母选择生二胎的目的,依然是希望有个儿子。
为了实现这个“愿望”,很多人甚至会偷偷找关系和花钱做胎儿性别鉴定。
如果知道是女儿,他们完全不顾这是一个小生命,宁愿连续流产也要“生儿子”。
如果性别歧视不从根本上消失,出生人口的性别失衡就是不可避免的事儿。
更让人无奈的是,这种选择的“后果”,不是需要一代人付出高昂的代价,而是一个长期持续的社会问题。
即使今天我们的社会已经开始重视女儿,但过去几十年错配的性别结构,也无法凭一代人去改写。
03
更扎心的是,这3000万光棍危机还没来得及爆发时,另一个趋势正在蔓延,就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根本不想结婚了。
在各大社交平台上,不婚不育早已成为不少年轻人的选择了,他们不是一时头脑发热而喊口号,是深思熟虑后的决定。
职场的巨大压力、居高不下的房价、攀比式婚礼、丧偶式育儿等等,导致现实让越来越多的女性对婚姻产生抵触情绪。
日本学者大前研一提出的“低欲望社会”,如今正在中国以肉眼可见的方式落地。
年轻人不买房、不结婚、不生子、不追名逐利,躺平成了自保的姿态,不婚成了主动的选择。
比起“配不上”,干脆“不配了”。
这样以来,那个原本悬在头顶的“剩男危机”,反而像是被时代的水面一点点吞没了。
大家都不上场,比赛自然也没了输赢。
但别急着松口气,这可不意味着问题解决了,而是危机正在以另一种形式悄然重组。
04
“男女失衡”背后的问题,并不只是婚姻困境,而是整个社会结构出现了严重问题。
一方面,是性别观念上的落后,导致的人口结构畸形。
另一方面,是现代社会节奏下,个体越来越倾向于自我保护和适应孤独生活。
传统的家庭模式正在松动,而新的社会关系还没建立起来。
我们可以说服自己说“婚姻不是人生必选项”,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变少了,孤独感变强了。
在这个基础上,不论男女,都在经历一种心理上的“集体断联”。
所以,3000万光棍只是表象,更深层的问题是,我们如何面对那个越来越割裂的社会。
当有些人还在为“娶不上老婆”而深感焦虑时,有些人已经不屑于被婚姻束缚。
但无论站在哪一边,我们都在同一艘船上,正在迫不得已去经历从传统结构向未知社会形态的巨大过渡。
05
你可以选择不婚,但你不能忽视结构性失衡的代价。
3000万光棍不是一场偶然的悲剧,而是长期性别偏见带来的恶果。它也在时刻提醒我们,社会的每一个偏向,终会以另一种方式反噬自身。
改变不在于“怎么帮这些人找老婆”,而在于我们能不能彻底清除“男尊女卑”的文化残留。
也不在于“怎么解决剩男问题”,而在于如何让每个人都能自由地选择人生方向,而不被性别、出身、标签所定义。
只有打破陈旧的性别秩序,让男女从根本上实现真正平等,才是解决一切“失衡”的开始。
希望全社会一起去努力,唯有如此,才能解决所有婚恋和社会结构失衡的问题。
上一篇:熙攘的游客,救不活叫苦的旅游企业
下一篇:工科 跨专业 考金融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