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所谓“四月中,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故这一日有小满之称。随着小满节气到来,气温明显增高,雨水也逐渐增多,形成“湿温交蒸”的独特气候特征,易引发水肿、湿疹、食欲不振、疲倦乏力等一系列的不适症状。中医强调“天人相应”,小满养生需以“祛湿健脾”为核心,而赤小豆凭借其独特的祛湿功效,成为小满养生的重要选择。本文将为您全面解析赤小豆的养生价值,送上赤小豆的妙用指南。
GRAIN BUDS
基础认知篇
1.赤小豆的“身份之谜”:你真的了解它吗?
GRAIN BUDS
中药赤小豆也被称为红豆、红小豆、赤豆、饭豆、米豆等。“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朝诗人王维口中的“红豆”并不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赤小豆,而是指豆科植物相思子的种子。因其质地坚硬,不蛀不腐,色艳如血而不褪色,古人常将其制成装饰品随身佩戴,祈求幸福安康。但其辛、苦、平,有大毒,不可食用。
《中国药典》中赤小豆为赤小豆Vigna,umbellata,Ohwi,et,Ohashi,或赤豆,Vigna,angularis,Ohwi,et,Ohashi,的干燥成熟种子,甘、酸、平,归心、小肠经。利水消肿、解毒排脓。用于水肿胀满,脚气浮肿,黄疸尿赤,风湿热痹,痈肿疮毒,肠痈腹痛。大家更习惯将赤小豆称之为“赤小豆”,将赤豆称之为“红豆”、“红小豆”。二者外形和功效相似,但仔细分辨,又有诸多不同,其具体见下表。
2.赤小豆的中医理论溯源有哪些?
GRAIN BUDS
赤小豆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言其“消热毒痈肿,散恶血不尽,烦满,治水肿及肌胀满”。《食疗本草》言其“甚治脚气及大腹水肿,散气,去关节烦热,令人心孔开,止小便数”。赤小豆利尿通淋、除湿退黄之功应用历史悠久,成方较多,如《圣济总录》中赤小豆汤,《伤寒论》中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瓜蒂散,《圣惠方》中赤小豆散,《金匮要略》中赤豆当归散,《疡科捷径》中的赤豆薏苡汤,以及在《肘后备急方》、《小品方》、《千金方》中均有大量运用赤小豆消痈解毒的记载。
GRAIN BUDS
科学解析篇
3.为什么说赤小豆是药食兼优的代表?
GRAIN BUDS
赤小豆所含化学成分主要为赤豆皂苷、糖苷、鞣质及黄酮等,现代研究更表明赤小豆具有抗氧化、增强免疫、抗菌、雌激素样作用等药理作用,应用于临床治疗急性肾炎、肝硬化腹水、水痘、腮腺炎、炎性外痔、皮肤病等。同时,赤小豆膳食纤维含量高,属于中淀粉、高蛋白、低脂肪食物,且含有丰富的钙、镁、铁、锌等多种矿物质及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A、烟酸等。
4.赤小豆的现代临床应用有哪些?
GRAIN BUDS
治疗小儿腮腺炎:取赤小豆大约50-70粒研成粉末,用蜂蜜和鸡蛋清调和后贴到脸上;
治疗尿道炎:常用赤小豆30克、扁蓄3克和瞿麦3克一起熬水喝;
治疗老年水肿:用20克赤小豆、3枚红枣、15克枸杞子、30克山药配在一起熬汤喝,即可有效缓解。
GRAIN BUDS
应用实践篇
5.赤小豆的家庭日常应用有哪些?
GRAIN BUDS
赤小豆集药、食、补三大功能于一体,应用极为广泛,现推荐几个适合家庭制作的药膳方:
赤小豆鲤鱼汤
材料:赤小豆500克,活鲤鱼1条,葱、姜、盐适量。
做法:将赤小豆洗净,活鲤鱼宰杀干净,加水、葱、姜、盐炖熟,佐餐食用。可清热解毒,补虚消肿。
赤小豆粥
材料:赤小豆30克、粳米,50克、白砂糖适量。
做法:先将赤小豆用温水浸泡2~3小时,然后捞出放入砂锅内,加水500毫升左右。,以武火先将赤小豆煮烂,再放入粳米,改以文火慢慢熬粥。待粥将熟时,加入白糖,稍煮片刻即可。可健脾胃,解热毒,利小便,消水肿,通乳汁,适用于水肿、脚气及中老年人,肥胖症等。
赤小豆茯苓瘦肉汤
材料:赤小豆30克、茯苓30克、瘦肉150克、陈皮少许、姜2片、盐少许。
做法:原材料洗净,加适量水浸泡2小时,随后加入茯苓、瘦肉同煲1小时,饮汤食料。可健脾渗湿,利水排毒。
6.赤小豆的注意事项及常见误区有哪些?
GRAIN BUDS
尿频、遗尿、身体消瘦之人不宜食用:赤小豆能通利水道,会加重津液流失;
孕妇不宜食用:赤小豆可刺激子宫收缩;
赤小豆煮不烂就是假货?——赤小豆种皮致密,需提前浸泡6小时,采用“煮-焖-煮”法,大火煮沸后关火焖30分钟,再开火煮至开花。
祛湿就要天天吃赤小豆?——《本草纲目》载“赤小豆,其性下行,久服则降令太过,津液渗泄,所以令肌瘦身重也。”故赤小豆不能久食。建议每周食用3-4次,配合山药、芡实等健脾食材。
GRAIN BUDS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