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余泾
微信版第1728期
除非下大雨,傍晚和妻子都在青弋江边走路,闲聊的话题也多关青弋江。在她身旁生活60多年,缘分情意太深……
我祖籍巢湖,但出生在泾县城。那时我家住县委大院,与青弋江只隔一条老北街。老城墙挨着江,修了水关码头:南水关、西门口、北水关,青石麻石铺砌的台阶和埠头。
1971年春,我家随父亲工作搬进林业大院。大院后门外就是青弋江。江畔是片开阔卵石滩,水流平缓,最宜小孩子戏水、学泳,也很方便停泊排筏。太平、黟县的木竹从青弋江放下来,在这泊驻,休息补充给养,排筏工们在排筏上食宿。做饭时,炊烟缭绕江面,排筏上顿时弥漫出温馨的气息。就在这江里,我学会了游泳。
儿童们在青弋江中嬉戏
那时泾县有个造船厂,在我家下游两百多米的江边,造船时都在厂里,而修船多在我家后面的大河滩上。下河洗涮衣物或玩耍时,常看工人们为躺或扣在石滩上的木船换板、卡钉、嵌丝、和泥、刮灰、打磨、涂油……
以前的青弋江,小木船可通航到桃花潭镇,以前叫“水东”,1980年代还偶有小火轮到达县城。
那时候江里的鱼好多,除了各种䱗鲦鱼,鱾头鱼,鲫、鲤、草、青、鳊、黑、鲶、鳜、鳗、鳝、鳅、虾、龟、鳖等等,还有十分凶猛的鱤狮鱼。有闲荡单打的,也有巡游成群的。在水中洗衣物或玩耍时,若稍停不动,小䱗子就来啄你手和腿脚,与你亲热嬉戏。汛期退水后,河滩水宕里,都能捉到“昂丁”鱼。浅水处,随时可抓到虾和螃蟹。随手拿根细竹竿,用缝衣针弯成钩子,拴上尼龙线,穿起鹅毛杆作漂,裹点牙膏皮为砣,一副钓竿就成了,再挖点蚯蚓、捉点小虫或饭粒等作饵,就可去江边垂钓了。
江里鱼多,好钓,尤其是嘴馋性急的䱗子。不怕钓不到;只怕钓着大鱼,拉直钩或拽断了线、竿。那时城关镇还有个渔业队,他们下网、放钩、放卡、放鱼鹰,总能抓到许多鱼,比农业队收入好。直到1980年代,还看他们在青弋江大桥下江面上放鱼鹰围捕,一次能捕到几百斤,大的五六斤重,需要两三只鱼鹰合力才能抓牢,抬到渔划子边交给主人……
这段河滩,水底是卵石和沙滩,卵石光滑,河沙细腻,站在桥上可数水中游鱼。滩上全是卵石,晴天洗了衣被,可直接铺河滩上晒。
泾县经济最活、景色最美,李白所谓“泾川三百里,若耶羞见之”的地方,就是上起章渡和安吴,丁家桥、黄村,下至县城南门外百元和上坊的青弋江冲积平川。这里气候温润,土地肥沃,倚山夹江,灌溉便利,盛产稻、麦、棉、麻桑蚕丝……
丁家桥镇青弋江河段
丁家桥镇青弋江南岸新渡村,田间有七个相邻的大土墩,长期来,尤其是2010年前后,因为生产生活及建筑取土,出土了数量难计的“新石器”和“红陶器”及残件。有专家推测,这或许就是古“扬州”祭坛。它告诉世人,先民们数千年前就在江畔结网捕鱼、刀耕火种、制陶取水煮食,生息繁衍。
再上溯几公里,江东岸安吴焦石埠,是三国初吴国安吴县故址。其下游约1公里蓝山下有落星潭。“落星潭下水潆洄,小艇纷纷走马来。开遍护窼还洒网,雪花捞起是金鲐。”这是清代诗人郑文熊描写落星潭每年腊月二十四开河捕鱼盛况。
蓝山上有放歌台,天宝十五载(756)三月李白与汪伦在此放歌。还有耸壁寺,即蓝山寺,原名“永安寺”,因李白游蓝山和落星潭作“蓝岑竦天壁,突兀如鲸额”而改名。
云岭镇万家园村,为初唐猷州城遗址,当年刺史左难当在这里抵御辅公祏叛军围攻。县北昌桥乡,青弋江北岸的柏山,有左难当防御辅公祏入侵所筑白龟城遗址。
除了名闻天下,人尽皆知的桃花潭和南阳古镇,还有章渡、赤滩和马头古镇。
与县城隔江为邻的“水西”更具风光。两座宝塔建于宋代,登塔可览县城。俗称“水西庙”的宝胜寺始于唐代。史书记载,黄檗希运禅师(?— 855)曾住持水西,开“黄檗道场”,讲经说法。传说唐宣宗李忱(810—859)登基前,曾潜隐泾县水西寺。其日常洗浴的泉水因而称“太子泉”。奇异的是,此泉中螺丝无尖尾。传说螺丝怕尖尾不慎伤痛李忱龙体而自动削除。李忱曾作《题泾县水西寺》:“大殿连云接赏溪,钟声还与鼓声齐。长安若问江南事,报道风光在水西。”又与黄檗禅师作《瀑布联句 》:
千岩万壑不辞劳, 远看方知出处高。
(黄檗)
溪涧岂能留得住, 终归大海作波涛。
(李忱)
黄檗描写涓流聚成瀑布的艰辛,和远观瀑布的气象,寓志向高远;李忱以瀑喻已,说瀑布目标远大,不贪恋溪涧与安逸,终将汇入大海,兴万里波涛。
水西宝胜寺塔
诗仙李白曾三游水西,写过五首诗。其一是夏天,他饱览水西风光,作《游水西简郑明府》:
天宫水西寺,云锦照东郭。
清湍鸣回溪,绿竹绕飞阁。
凉风日潇洒,幽谷时憩泊。
五月思貂裘,谓言秋霜落。
李白直言游水西,乘船溯溪进入,清溪湍流回荡山谷,绿竹环绕飞檐楼阁,石萝引蔓于古树,岸笋脱箬成新篁。虽五月炎夏,但幽谷楼阁上却风凉似霜秋,令其生穿貂裘御寒之念。李白漫吟闲赏,想起诗人朋友、泾县令郑谔来……
几十年后,杜牧来到泾县,也游览水西,作诗二首,其一《游水西寺》:“李白题诗水西寺,古木回岩楼阁风。半醒半醉游三日,红白花开烟雨中。”虽然泾县的醇酒让杜牧半醒半醉,但水西风光仍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城区老青弋江大桥
青弋江两岸一直是泾县最重要的经济区。1949年以来,逐渐建有宣纸厂、纺织厂、火柴厂、粮油厂、发电厂、电机厂、焦化厂、钢铁厂、化肥厂、造纸厂……改革开放后,大量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出现,促进了经济和基本建设的高速发展。但因一切以经济利益为中心,只追求利润,忽视环境保护,掠夺性采挖沙石,使青弋江疮痍累累,河床破损,淤泥生草;污水无节制排放,严重污染水质,鱼类遁迹,极端损害了青弋江的生态环境,令人痛心。
青弋江的现状和群众的呼声,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从2014年开始,泾县政府禁止、限制采挖青弋江沙石,整复被破坏的河道与环境,规划实施保护和合理建设开发:治理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污水、禁止直排、两岸步道建设、县城青弋江大桥至(象山)二桥段东岸的治理、江心洲湿地公园公益开发、青弋江两岸历史文化研究等。
祈愿青弋江再现鱼翔碧水,鸟戏清波,岸滩整洁的生态环境,让我们与母亲河共享和谐美好的生活。
(作者系泾县公安局退休民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