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有言:“脾胃为后天之本”。此语深刻表明,脾胃在人体中扮演的角色,绝非单纯的消化“后勤角色”这般简单,它们更是身体气血生化源源不断的根本所在。
脾素有“运化之主”的美誉,肩负着将我们摄入的食物,经由一系列复杂精妙的运化流程,转化为身体必需能量的重任。
胃则好似一位尽职尽责的“前处理器”,凭借强大的消化功能,把食物分解、处理成可供脾充分吸收利用的养分。
然而,由于不良的饮食习惯、生活压力等因素,脾胃问题越来越常见。
01
脾胃不好的人,往往有这6个症状
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功能正常与否对健康至关重要。脾胃不好时,身体会发出6个常见信号:
首先是食欲不振。脾胃功能受损,消化能力变弱,食物难以正常消化吸收,身体会本能地减少对食物的需求。脾胃虚弱的人面对美食往往提不起兴趣,吃一点就觉得饱,饭点也没有饥饿感。
腹胀腹痛也很常见。脾胃运化失常,食物在胃肠道停留时间过长,会发酵产气,导致腹胀。同时,脾胃失调还可能引起胃肠道蠕动紊乱,引发腹痛,腹痛没有规律,时轻时重,进食后或空腹时都可能出现。
大便异常也是信号。脾胃不好会影响肠道功能,常见大便稀溏、不成形,这是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湿,水湿下注肠道所致;也有人会便秘,因为脾胃运化无力,肠道蠕动减慢,粪便停留时间长、水分被过度吸收。
面色萎黄同样不能忽视。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不佳,气血生化不足,面部肌肤得不到滋养,人就会面色萎黄、缺乏光泽,还可能出现口唇无华、皮肤干燥等问题。
身体乏力也与脾胃相关。脾胃运化失常,气血生化不足,脏腑得不到充足营养,人就会乏力。脾胃不好的人常感到身体沉重、四肢无力,稍微活动就累,影响生活和工作效率。
睡眠不佳也和脾胃紧密相关。脾胃不好会导致心神失养,影响睡眠质量。中医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脾胃功能失调,食物积滞产生内热,扰动心神,使人难以入睡或睡眠不深。若出现这些信号,需及时调理脾胃。
02
饭前这3件事“伤脾胃”,
快看看你中招没
脾胃乃后天之本,但很多人饭前一些不经意的小习惯,正悄悄伤害着脾胃。
第一件是饭前大量饮水。不少人习惯饭前猛灌一大杯水,觉得能润肠助消化。可实际上,大量水分会冲淡胃液,降低胃的消化能力。胃液就像消化食物的“利器”,浓度被稀释后,对食物的分解效率大打折扣,增加脾胃负担,长期如此易致脾胃虚弱。
第二件是饭前吃生冷水果。有些人喜欢饭前先吃个水果开胃,尤其是冰镇过的。生冷食物进入胃中,会使胃内温度骤降,影响胃的正常蠕动和消化液分泌。脾胃喜温恶寒,长期受生冷刺激,会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脾胃运化失常。
第三件是饭前情绪激动。不少人带着愤怒、焦虑等情绪吃饭,可脾胃对情绪变化十分敏感。负面情绪会使气机紊乱,影响脾胃的升降功能,造成消化不良、胃痛等问题。为了脾胃健康,饭前记得调整好状态,远离这些伤脾胃的行为。
03
如何调理好脾胃?
调理脾胃可从饮食、运动、情绪、生活习惯及中医调理等方面着手:
饮食方面,要规律进餐,定时定量,如每天固定三餐时间,每餐七八分饱,避免暴饮暴食。多吃健脾养胃食物,像小米、山药、南瓜、红枣等;少吃辛辣、油腻、生冷、刺激性食物。同时,注意荤素搭配、营养均衡,保证每餐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维生素、矿物质。
运动上,每周进行3 - 5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每次30分钟以上。也可选择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运动,它们能调节气血、增强脾胃运化能力。
情绪调理很重要,中医认为“思伤脾”,要保持乐观开朗,通过听音乐、看电影、聊天缓解压力,压力大时做深呼吸、冥想等放松练习。
生活习惯上,每天保证7 - 8小时睡眠,晚上11点前入睡。注意腹部保暖,寒冷时增添衣物或热敷腹部。还要戒烟限酒,减少对脾胃的伤害。
家庭医生在线媒体矩阵中心
编辑:彭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