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您阅读本文之前,我们诚挚地邀请您点击“关注”,这样不仅方便您参与讨论和分享,还能带给您与我们互动时不同的体验,非常感谢您的支持与关注。
2015年3月,埃及的建设部长公开宣布了一项震撼全球的计划:在浩瀚的沙漠中建设一个崭新的全球首都——新开罗。这并不是一个天方夜谭的设想,来自中东和远东地区的投资者早已拿出了基础模型来为其背书。这个模型中详细描绘了新首都的商业区布局、建筑风格以及一座巨型机场。埃及总统塞西宣传说,他将于近期吸引各种投资者,准备在明年启动这一浩大的工程。随之而来,埃及政府透露,新开罗的第一期项目预计将投资约400亿欧元,这一数字折合人民币接近3000亿,震撼人心!
各国的投资者们蠢蠢欲动,纷纷渴望参与这一全球性大工程,连美国、德国这样的老牌发达国家也在积极竞标。然而,让所有人瞠目结舌的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埃及竟决定将这项建设计划交给了中国!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一选择并非通过激烈的角逐和多轮筛选得来的。埃及政府似乎早已将目光锁定在中国,几乎完全置若罔闻其他国家的参与,便将这个价值千亿的项目信任地托付给了中国。
那么,埃及为何会选择耗费如此巨资进行迁都呢?它又为何如此坚定不移地将这一建设项目交给中国呢?尽管中国的经济尚未位居全球第一,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它却展现出快速且持续的经济增长,堪称苏醒的古老东方之国。发展经济到底能带来什么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经济发展能够增强军事力量,有人则认为能够提升国民的生活待遇。然而,中国深谙滚雪球的道理,总是将每年的巨额资金投入到国内基础设施建设之中。
在巨额投资的推动下,一系列震撼世人的伟大工程相继涌现:例如,中国的高铁网络已成为全球最为发达的设施,它连接了无数城市,以惊人的速度和稳定性赢得了全球用户的赞誉,许多外国游客在抵达中国后都为高效、优雅和价廉的高铁感到震惊。除了高铁,各类建筑,尤其是与运输、交通密切相关的工程同样不容忽视。像全球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和世界最高的桥——北盘江大桥等,都是中国工程实力的有力证明。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建筑能力不仅在国内独占鳌头,在国际舞台上同样闪耀夺目。大家耳熟能详的“巴铁”便是中国为巴基斯坦建造的优秀铁路,而在巴基斯坦著名的瓜达尔港,背后同样有着中国施工团队的深厚影子。无数中国工程师和工人日以继夜地辛勤工作,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震撼世界的奇迹。例如,中国为尼泊尔修建的水电站项目,原本尼泊尔已经决定将其交给印度,但不久后又重新转交给中国,足见中国在国际工程领域的影响力与声望。在对外项目的选择中,其他国家似乎都显得不够靠谱,因此尼泊尔最终选择了中国。
因此,中国被戏称为“基建狂魔”,而“中国制造”也早已享誉全球。谈及建筑,这已不再是问题,只要是中国承包的工程,外界便对其快速而高质量的完成充满信心。与此同时,在中国基建力量横扫全球时,遥远的埃及,作为一个拥有自己悠久历史的国家,也始终关注着这个朝气蓬勃的东方巨人。埃及的地形尽管复杂,与不同纬度带的中国大相径庭,但同样是个有着独特地理特征的“沙漠之国”。
在这片黄沙漫天的土地上,古老的金字塔屹立不倒,构成埃及文化的独特氛围。作为世界著名的贸易中转站,埃及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北接地中海,东毗红海,南界非洲,辐射亚欧非三大洲。因此,埃及的经济在贸易和旅游的支持下,有着不错的发展速度。然而,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也带来了发展上的双刃剑:这片受到黄沙笼罩的国土,不仅给予了生活的滋养,也对其发展形成了困扰。
尽管埃及国土广袤,达一百多万平方公里,但其却只有一亿人口,土地资源的稀缺几乎成为了该国的“瓶颈”。按理来说,这样的土地面积应当能够容纳上亿的人口,但埃及独特的自然环境则导致了这种结果。根据统计,埃及96%以上的土地被沙漠覆盖,这让“沙漠之国”不仅仅是个称号,更是该国实际情况的真实写照。
沙漠成为了制约埃及发展的重要因素。生活和生存都离不开水源,埃及人自然也是如此。沙漠中难觅水源,一旦幸运找到水源,满足百人、千人的饮水需求就是极限,想要支撑起城市中数十万、甚至数百万的人口是完全不现实的。即便是依靠沙漠中几片零星的绿洲,也无法支撑起埃及建设大规模城市的梦想。施工中还需考虑沙化土地的因素以及建筑的使用寿命,因此,埃及绝大多数城市都集中在生命之河——尼罗河沿岸。
尼罗河可谓是埃及的救命稻草,它的滋养和周围微不足道的土地让整个埃及得以繁衍生息。人们沿着尼罗河耕作、休憩,建立城市,繁衍生息。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生率的增加和死亡率的降低,埃及政府面临着一个日益严峻的问题——土地不够了。尤其是首都开罗,这座繁华的城市不仅支撑着埃及30%的经济总量,常住人口更接近2300万,而其城市面积却仅有三千多平方公里。
那是什么概念呢?与中国的首都北京相比,北京的总面积为16410.54平方千米,常住人口为2188万。这意味着,北京的面积是开罗的五倍还多。然而,开罗的常住人口却比北京多出了一百万。想象一下,北京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场景,将这种情景加倍再加倍,这便是开罗的现状所致。以三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养活2300万的人口,再加上每日聚集的大批外国游客,这座危机重重的首都几乎超出了其承载极限。
人口的激增虽然为开罗带来了巨大的经济价值,但随之而来的却是犯罪率的上升、环境的恶化,以及拥堵不堪的贫民窟,造成了文明的气息日渐消散。如果有人走进那些流淌着污水、散发着异味的贫民聚落,恐怕对埃及美好的印象会大打折扣。这显然不是埃及政府所希望呈现的面貌,开罗不仅仅是这个国家的名片,更是埃及最为重要的象征,必须寻找解决方案。
然而,土地问题显而易见,埃及四面环沙,其国土的有限性也让其他城市的负担程度大增。面对这样的困境,埃及政府没有其他选择,必须寻求开源之道,建立新城市,缓解人口问题。于是,迁都的计划展开,埃及政府计划在开罗以外45公里的沙漠中建设新开罗,两座首都相辅相成,减轻开罗的负担。
有人可能会问,为何要在沙漠地区设立新首都?因为埃及几乎没有其他好的土地可供建设,只能另辟蹊径,选择了这片荒凉的沙漠。四十五公里的距离并不算遥远,搬迁的操作相对简单。新开罗不仅可以满足人口和城市运行的需要,还有机会尝试在沙漠化土地上进行生态恢复与扩张,进行新的城市化探索。同时,建立新开罗势必会吸引大量游客,进一步促进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真可谓一举多得。
预计新开罗的承载能力至少可以容纳500万人,这仍是处于非满负荷状态下的保守估计。如果可以适当开发,恐怕能够容纳更多的人。但理想虽美好,现实却令人骨感,建设新城市的最大挑战便是资金。尤其针对埃及独特的地理环境,建城的难度加倍,所需资金也少不了。因此,埃及政府心中明白,这一项目一定要外包出去,任何一环出错都将牵扯整个工程的顺利进行。
既然选择了外包,问题又来了:该请谁来承担这样的大工程?美国、日本、德国等国纷纷自荐,希望能参与其中,但埃及政府心中却充满了顾虑。原因在于,埃及的特殊地形让普通的施工解决方案无法奏效,在沙漠上建城不仅仅是个技术问题,还需要综合考量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工人的适应能力、后勤保障能力等:在高温的夏日中干活,绝非每个国家的工人都能胜任。
最后埃及经过深思熟虑后,向外界发出了合作请求——这并非实力雄厚的美国,也不是声名远播的老牌强国德日,没想到他们最终选择了中国。答案自是显而易见,中国出色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早已引起了埃及政府的关注,同时中国工人吃苦耐劳的精神也为他们所认可。因此,这个价值3000亿的大项目最终落入了中国的手中。
对此,中国同样高度重视,认为这是一个关系国家形象和两国友谊的重要项目。中建总局全权负责,数以万计的工人迅速奔赴埃及,按部就班地开始着手建设。中国工程师迅速给埃及政府带来了惊喜:沙漠中频繁发生的沙尘暴天气常常会影响工期,多数国家对此束手无策,而中国却有自己的应对策略。
例如,我们可以避开沙漠中的起风时段,将设施路面进行防风固沙处理,有效防止工程出现问题。中国工程队的专业水平让埃及当局对合作倍感满意,双方的合作关系也进一步深入。即便在疫情期间,新开罗的建设依然没有停滞——白色的集装箱伫立在沙漠之中,起重机的吊臂高高悬起,沙漠上留下了长长的轮胎印迹,沥青的踪迹已经覆盖在荒凉的土地上…新开罗,这座埃及人民的梦想之都,正一点一滴被中国的基建力量从梦想拉回现实!
无疑,这是一场双赢的合作,中国收获了向世界展示能力的契机,而埃及则将在新城市中找到缓解人口压力的出路。这正如同两国关系的未来发展一样,合作共赢,携手共进,共同迈向更美好的明天!
上一篇:提前21天!突破1000万人次!
下一篇:晚期癌症,已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