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被关进了一家精神病医院,身处那些举止异常的病人中,你会怎样证明自己是正常的呢?有些人可能会认为,既然我与那些疯狂的病人行为差异巨大,医生和护士肯定能分辨出来。毕竟,他们可不是什么傻子,不会被欺骗。大多数人都会有这种直观的想法。曾经流传过一个笑话,关于一位知名记者采访精神病院院长的情节。
记者在采访时问院长:“你们是如何判断病人是否康复的?”院长微笑着回答:“其实很简单,我们会准备一个大浴缸,装满水,旁边放一个盆和一把勺子,要求病人尽可能快地把浴缸的水排干。”记者恍然大悟,自信地说道:“我明白了,正常人肯定会用盆来舀水,而不是用勺子,对吧?”院长摇了摇头,回答道:“不,正常人会拔掉浴缸底部的塞子。”这个笑话虽然幽默,却也道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医生真的能准确辨认精神病人和正常人之间的区别吗?
早在49年前,心理学家大卫·罗森汉恩就做了一个类似的实验,结果出乎很多人的预料。1929年,罗森汉恩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之后在叶史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在斯沃斯莫尔学院教授心理学。在课堂上,他常常讲述深奥的心理学理论,但学生们往往听得云里雾里。一些学生开始抱怨他的讲座太抽象,然而,罗森汉恩并没有生气,反而觉得这正是一个启发他思考的机会。于是,罗森汉恩决定亲自体验精神病院的生活,亲身感受那些病人是如何度过日复一日的黑暗时光。
在精神病院里呆了9天之后,罗森汉恩彻底感受到了精神病人所面临的困境。看到很多护士和医生缺乏专业素养,他开始怀疑,这些医生真的能辨别病人是否正常吗?这个想法深深困扰着他,于是他决定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这一问题。
1973年,罗森汉恩开始了他的实验。他招募了8个志愿者,他们都是身心健康的普通人,来自不同的行业和职业,其中包括3名心理学家、1名研究生、1名精神病学家、1名儿科医生、1名画家和1名家庭主妇。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憔悴不堪,他们在实验开始前几天故意不洗澡、不剪头发和指甲,保持一种颓废的外貌。
接着,他们在律师的帮助下,分别进入了美国的不同精神病院。这些医院中有公立的,也有私立的,而他们共同的“症状”是:经常听到“嗡嗡”或“轰隆”的声音。由于当时的技术无法判断这些声音是否真实,他们因此被诊断为有幻听症状,被关进了精神病院。
最令人吃惊的是,经过医院的诊断,8人中有7人被确诊为精神分裂症,另一个被诊断为狂躁症。那位被诊断为狂躁症的人,在入院时曾提到自己与妻子的关系很好,孩子也很懂事,偶尔调皮,自己则会出手教育。但仅仅因为这句话,医生就认为他有暴力倾向和强烈的控制欲,被判定为狂躁症。
这些正常人进入精神病院后,开始了真实的实验。他们像平常一样,正常起床、吃饭、散步,行为与普通人没有任何区别。然而,面对一群行为怪异的精神病患者,他们的正常行为竟然没有引起医生的任何怀疑。结果是,他们的举止不但没被认为是正常的,反而被误解为是焦虑、紧张等精神症状的表现。
有时,当实验者在走廊上散步,医生会认为这是焦虑症的表现。甚至有一位实验者是左撇子,但在吃饭时,他强迫自己使用右手,医生反而认为这是一种精神病的症状。每当实验者记录日常生活时,医生就会在病历上写下“精神紧张,胡乱涂写”。有时,即使实验者直言自己没有病,医生也会认为他是在胡言乱语,或者有妄想症。
这一切似乎与电影《飞跃疯人院》中的情节惊人相似。在电影中,男主迈克为逃避监狱刑罚,装作精神病被关进了精神病院。尽管他在院内组织病人进行娱乐活动,病人们的面孔也渐渐有了笑容,但护士长对他的行为感到威胁,最终把他关了起来,并进行脑前额叶切除手术。
脑前额叶切除手术是20世纪常用的一种“治疗精神病”的手术。患者的大脑被穿刺,脑前额叶被切除,造成认知能力丧失。罗森汉恩的实验结果无疑震惊了社会,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尤其是在1973年,罗森汉恩将实验结果公之于众,文章迅速引发了广泛关注,许多人开始反思精神病的诊断和治疗标准。
然而,这个实验并不是没有争议。一些人质疑罗森汉恩的数据和实验设计的合理性,认为他过于选择性地展示支持他结论的证据。尽管如此,这个实验的影响是深远的,不仅促使了精神病学界的反思,也引发了社会对于精神病诊断及其背后权力关系的广泛讨论。
罗森汉恩的实验不仅揭示了精神病诊断的盲点,也对精神病院和精神病学家提出了严峻的质疑。他提出的“标签效应”深刻反思了社会如何通过标签化的方式,把所有行为偏离常规的人群归类为“精神病人”,而这种标签化往往会对个体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
上一篇:类似于无赖圣尊的小说
下一篇:没事放放牛 是官托吗